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六部》(感知对话录、74)
生存者:
这种追究的确很有意义,这个问题不是才凸显出来,从人类有精神意识开始一直存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生存问题逐渐弱化,精神问题却更加凸显,并且,这个已经由集体的宗教模式解决演化为个人性问题,个人已经越来越迫切地开始了自救行为,这就是寻道问禅和修行行为的发生,人的自救行为显示了精神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应当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或者说,这些情况意味着什么呢?
感知者:
这个观点很重要,我们已经从宗教的集体拯救演化为个人的自救,多年前,一个中国的理论家说过一句话:“集体拯救已经为时已晚,个人拯救却始终存在机会”。尤其在实用主义思维的中国,一直把个人看作精神的基本存在单位,我们一直强调个人修为,其中就包含着个人的精神性修为。个人的精神怎么修为?即什么才是人正确的精神存在?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却实际存在的巨大问题,我们一直在竭力进行生存活动,我们有意无意对精神存在视而不见,人的精神好像是一种多余的存在,像是生存活动的累赘,我们总是在排除精神自我的干扰,力求专心专意的生存,精神活动不能当饭吃,这是我们的通常认识。
我们将生存当作第一要务也当作唯一的目的,这就确定了我们精神存在的地位,我们将精神所需看成吃饱了饭以后的消遣性行为,是可有可无的生活 点缀,直到今天,我们每个人也只有用于生存行为的身份证,而绝没有一张精神存在的身份证,这就是说,人的精神存在仍然被我们刻意忽略,我们不想、也不能保证人的精神存在。正常的生活运行中并没有精神存在的安排与位置,这就是,我们只能保证让你能够活下去,不保证满足你的精神需求。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有精神世界和精神需求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人的精神需求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的生存需求吗?不是,我们当然想给予每个人一个完善完美的精神世界了,我们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不能,我们根本拿不出一个逻辑圆满的精神世界的蓝图来,我们从来也没有完成过人的精神世界的构造设计,我们寒碜得连基本的精神框架都建构不起来,因为我们矛盾的生存理念让我们一事无成,只留下精神领域的一片荒芜,在这片最重要的区域,我们显得理屈词穷、无能为力。
我们为什么没有一个完善完美的精神世界供人入住?甚至连一个简陋的精神居所都不能提供,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存模式,我们一开始就在生存竞争逻辑模式下生存,这种模式对应的精神形态是什么?我们在激烈的甚至血腥的竞争冲突中还能保持什么样的精神形态?在初级的完全以生存为目的的行为活动中,我们还能顾得上建立理想的精神存在吗?我们在全力以赴的生存活动中还有能力顾及精神的需求吗?虽然我们是以精神方式来营造存在的物种,但我们却长时期降格为以生存方式来求取存在的物种,我们置自己的精神需求于不顾,是我们的生存能力低下造就的结果,我们以高级的精神方式居住于低级的生存竞争逻辑模式当中,这种巨大的错位和别扭一直被忽略,被我们强调的生存目的压倒性地碾压和覆盖了我们的精神性存在,直到如今,生存目的仍然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以精神方式来达到简单的生存目的逻辑模式仍未改变,我们对此依然没有足够的认识与觉悟,其实这已经不可思量。
我们毕竟不是简单的生物,精神性存在是不可否认也遮蔽不了的事实,尽管我们一直陷入在生存竞争的活动中不能自拔,但我们的精神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息,我们的精神存在是无法抹杀的,生存活动与精神需求相悖长期存在,这构成了我们难以言表的痛楚,活在生存伦理中与活在精神需求中是极不一致的, 常常形成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要面包还是要鲜花?去诅咒还是去赞美?这不是一般的选择,这造成了人类一个时间纪元现实与精神的分裂,以精神为标志存在的人类,长时间运行在生存行为逻辑的选择中,这是正常的吗?(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