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学作圣人”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道光二十年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
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当时顶级的人才,而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渊薮。一入翰苑,曾国藩见到的多是气质不俗之士,往来揖让,每每领略到清风逸气。他在写给诸弟的信中兴奋地介绍说:
京师为人文渊薮,(朋友)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蕙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
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这些朋友给了他极大的影响:
近年得了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这样的大学者亦可学而至也,程亦可学而至也。
三十岁前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他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此毅然立志自新:
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正是在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
此文节选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我是卓尔,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