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三十七)
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书中译文:子游,在武城做地方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人才了吗?” 子游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一贯走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我的感悟:
这是“雍也篇”第14章的内容。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是孔子老年收的小辈学生。前边我讲过“子游问孝”,孔子答犬马都能很好地养,不带着尊敬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就是那个子游,他学有所成,年纪轻轻就做了官。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可能想老师了,回孔子那里转转,顺便聊聊。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做长官,发现什么人才没有呀?因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孔子更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只可惜春秋时期还没有科举考试,选拔贵族以外的平民人才一般靠推荐。
子游给孔子介绍他发现一位稀缺人才,叫澹台灭明。就是《夜航船》“序”里谈到的澹台灭明,因为名字长,让一个不认真读书的人当成两个人,导致一个僧人向他很不尊敬地“伸伸脚”。
其实,关于这个澹台灭明,还有一个故事: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早年师从孔子。孔子看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一点儿也不喜欢他,更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对他冷眼相待。遭到孔子冷遇的子羽并不灰心,反而越挫越勇,更加奋发向上。他游历楚国的各个地方,边游历边求学。后来自己创办学校,并广招贤才,渐渐地,听闻他的大名到他门下学习的弟子络绎不绝,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失去了这样一个大有前途的人才。
看来圣贤有时候也会犯错啊。
现在子游又谈到了澹台灭明,说那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径”是指小路,不是官方规划好、修筑好的大道,大道是“路”;而那些本来不是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古语中叫“径”。
“行不由径”是说澹台灭明不抄近道,不走捷径,他只走政府规定的应该走的道路。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不简单。我们出门办事或散步遛弯,经常会碰到一些个踩出来的小道,这就是“径”。走这样的小路往往比较近,叫走捷径。反正已经被人踩出来了,一般人都会继续走。
但澹台灭明不走捷径,说明他比一般人更有定力,更守规矩,更有原则。
他有原则到什么程度呢?子游又举例证明:“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是说澹台灭明如果没有公事找领导子游办,是不会上领导办公室或家里拜访聊天的。
这不仅说明澹台灭明是一个“行不由径”的君子,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领导子游,他对澹台灭明的欣赏,足以证明他也是一个正直、公正、“行不由径”的领导者。
看看我们身边,有事没事找领导聊聊天、打打牌、喝个小酒,或者约上领导一起去洗个脚、K个歌,千方百计和领导套近乎,这就是走捷径。当然也有不少领导喜欢这样的下属,不然咋提拔那么多的“会来事儿者”?
“径”,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你走不走,它一直就在那里。肯定会有人走,也肯定会有人不走。
走与不走,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修为和定力。而子游欣赏的是不走捷径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