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小学、中学时期就爱写作,那时候上作文课总是最享受、最荣耀的时光,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在班上朗读甚至拿到其他班级去传阅。
记得我小学时写的第一篇作文是《挖山芋》,很幸运第一次写的就被老师在班级给朗读与点评了。
不知那能不能算是“一炮打响”?
初中时写过一篇《通车了》,描写的是我家门前新龙(新丰至龙堤)公路建成后首次通车的场景。
文中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物刻画比较传神,大致是老年人感慨万千、青年人奔走相告及孩子们欢呼雀跃等等,用行话说应该就是画面感较强。
高中时有一次参加作文竞赛,当时流行看图作文,是幅秋收丰收图。我没拟提纲直接动笔,生长在农村且常常干农活的我感觉很有话说且说得顺畅,结果没出意外得了个二等奖。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篇写《母亲》的作文,为强化情节复杂程度、提高“难度系数”,我虚构了父亲在特殊年代受迫害、母亲艰辛却坚韧地带着我们姐弟几个成长的故事。
当时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近六旬、头发花白的海门人,他用带着海门口音(那时候我以为是上海话)的普通话在课堂上朗读我的作文。读到要紧处,老师眉头紧锁,语速缓慢,语气凝重,而且声音越来越低,过程中还将眼镜摘下来……
我在座位上听得心酸又忐忑,心情和作文一样复杂,说不清是进入了自己文中的角色还是因为虚构情节而感觉紧张与惭愧。
后来读了财经大专并从事财政、财务工作若干年,虽然偶尔也写点散文、小小说之类并在报刊发表,但一直没当那么回事。
2016年是个转折点。
我们盐城市实施“五个一工程”,其中有个“一桶水”工程,我受地方委派去扬州宝应大运河边氾水小镇牵头引水工程第一小组的工作。
运河文化、古镇风情,很快让我有了新的触动。
在轰轰烈烈引水工作之余,我的创作激情一如泉涌,近一年时间写出了三十余篇情系水源地以及家乡的散文、随笔。
有不少篇为读者所熟悉和喜爱,其中《水乡荷塘》《稻花香里》《这醉人的秋》《遇上你是我的缘》、《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被《扬子晚报》、《江苏政协》、《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以及《宝应作家》等报纸杂志与平台刊载。
当然,由于工作较为繁忙,加上对文学领域并不熟悉,投稿还是比较少的。
当时我们当地一个文学公众平台《人民作家》将我的文章安排在《名家专栏》,并连续刊发二十篇。
那个时期同在《名家专栏》刊发文章的有我区作协副主席、与著名作曲家印青两度合作的冯晓晴,中国作协会员、在《读者》《雨花》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20余万字的吴瑛,文章阅读量常常过万、特别受广大学生及家长欢迎的青年才女江兴林等等。
从此我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2018年4月的一天,时任《农民日报》编委、江苏记者站站长沈建华打电话给我,说他在《人民作家》公众号上看了我的散文《露天电影》,很是欣赏与喜欢,让我把电子文稿发过去,他将推荐给《农民日报》客户端,当时叫做“中国农业新闻网”。
我怀着无比激动又有点紧张的心情,迅速将文稿发了过去。同时心想,能有这等美事?《农民日报》可是中央主流媒体,其客户端“中国农业新闻网”也是我们农业农村领域最高层次的网站。文章要真能在这样的平台刊发,那可堪称美梦成真啊!
《露天电影》主要回忆、描述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分了六个章节来表述:放电影前的准备与看电影前的等待,我们姐弟几个如何能获得父母同意去看电影,一次跑了10多公里去小镇看电影的经历,等待“跑片”竟然看了三遍“加映片”,看《洪湖赤卫队》看得泪流满面,动听的电影主题曲与插曲等等。六个章节,几乎将我小时候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写全了。
文章在《人民作家》平台刊发后,受到广泛好评。文友“海边漫”评论说:“白幕布,晒谷场,观影的人群,兴高采烈的孩子,作者如数家珍,用质朴的文字展现了露天电影留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迹”;读者“福音人家”留言:“露天电影,作者文字细腻,情景再现,勾儿时欢娱、显曾经童真!”
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沈编委通过微信发来了信息及链接,《露天电影》一字不差刊发在“中国农业新闻网”。哇!我太幸运、太幸福了!
此后,我的文章便较多出现在《农民日报》及其客户端、《江苏民进》《江苏农村经济》《盐阜大众报》及其客户端、《盐城晚报》《盐城民进》等各类媒体。
去年九月,我的文集《故乡的滋味》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1万字,收录了我的散文、小说共90篇。
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