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记录第二章。
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把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如今的课堂中我们要创造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原因所在,让学生直接思考真实问题有助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理解。
大概念是必要的,因为它为迁移提供基础。
影响迁移能力的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记忆或固定流程的遵循……尝试快速灌输大量内容往往会阻碍学习,阻碍即将产生的迁移。换句话说,当学生获得的是大量的专家结论,那么势必会影响其专家思维的形成。
理解既有动词意义,也有名词意义。动词的理解就是能够智慧有效地使用知识和技能。名词的理解就是努力去理解的成果结果。
建立知识体系,学习专家思维,获得学习快感,让追求理解的教学更有成效,更有效率。
为了避免遗忘、误解和缺乏迁移,在追求理解的设计和教学中需要三种“揭示”:
·揭示学生的潜在误解(通过聚焦问题、反馈、诊断性评估实现);
·揭示问题、疑问、假设以及隐藏在字面描述之外的未知领域;
·揭示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明显的(也许是违反直觉的,或令人困惑的)、关于一门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
以下两个问题是逆向设计三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要回答的问题,它们紧扣与理解有关的核心目标。阶段1: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理解?阶段2:哪些可以作为理解的证据?
还是之前说过的阅读策略,单纯地提高速度并不意味着理解,当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调整阅读速度并能较为准确提取相关信息,并能够自觉运用策略,是为理解。我认为的关键词:自身需要、调整、较为准确、自觉。
第三章:明确目标
所确定的目标指的是正式的、长期的目标,通常,它们指的是各种学业目标的复杂混合体:事实的、概念的、程序的、倾向的和专业化表现的。课程标准如是。
从整体角度看,教师教案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课堂、单元以及整个课程学习中缺乏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没有培养完成核心表现性任务所需的能力,而仅仅是陷入成千上万的零散知识和技能之中。
通常而言,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忽视了使能技能在长期成功绩效中的核心位置。例如安排一场辩论赛,教师往往布置了这项任务,却未能将开展一场辩论赛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或者说需要准备的一切事项纳入教学设计中,也有大部分教师蜻蜓点水般带过。但是,学习计划中明显没有对这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和支撑给予关注,因而也无法确保最终结果的公平。教师往往假设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拥有了这些关键的使能技能,一旦学习结果不好,教师们就抱怨学生缺乏这些技能,却没想到自己可以通过反思将这些技能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未完待续,今夜就此搁笔,做材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