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名叫《楚门的世界》,讲的是楚门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设计好的巨大的摄影棚里,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全球直播,周围的人全是演员。印象最让我深刻的是他站在街头,神情僵硬的微笑着,而镜头外,是几十亿观众在观看着他的生活。看着这一幕,我突然觉得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也像他一样。
为什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不自觉紧绷?这就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自我客体化” ?简言之就是当你习惯从别人的视角看自己,把自己当成被观赏的对象,就会陷入自我客体化状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自我客体化”呢?
1. 觉察与命名:首先需要识别自己,将自我价值绑定外貌、他人评价的思维模式,明确这是“自我客体化”而非真实自我。
2. 剥离“观看者”视角:减少过度关注外貌的行为(如频繁自拍、反复审视镜中自己),将注意力从“我看起来怎样”转移到“我感觉如何、在做什么”。
3. 建立多元自我认同:围绕能力、品格、兴趣等非外貌维度定义自己,比如“我是擅长沟通的人”“我喜欢阅读和徒步”,丰富自我价值的来源。
4. 批判性看待媒介信息:意识到广告、社交媒体中“完美形象”多为修饰产物,主动筛选多元审美内容,避免被单一审美标准规训。
5. 专注身体功能而非外观:关注身体带来的体验,如跑步时的力量、呼吸的节奏,而非纠结体型是否“标准”,重建与身体的健康联结。

喜欢追着太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