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积累
1、坚信积累: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做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他著名的《宁静祷词》中说的话,可说是一把帮助人们摆脱这种境地的钥匙: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赋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赋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事实上,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接受不能改变的”比“改变可以改变的”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只有做到接受不能改变的,才能接受积累的本质——天长日久。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男人要为自己40岁之后的长相负责”
2、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理财排在第一位。
所谓的理财,理论上并不应该狭义的理解为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存钱、做预算、控制开销、赚更多利息、赚利息差、正确使用信用卡、购置不动产、投资一些多少有风险的标的,这些都是理财活动。所谓理财,即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这其实与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为什么今天的人更应该重视理财呢?首先,人们的平均寿命更长了;其次,人们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变长了;最重要的是,哪怕起点稍微低一点也无所谓了。
理财成功与否与聪明与否的统计关联最小: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对自我的把控和对风险的把控。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都是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的技能。
转移注意力是抵制诱惑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也是后来理财成功的人常用的手段。
理财上的风险意识,跟遗传和智商都没什么关系,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失败、教训、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哪怕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也没用。
3、如何开始:
从今天开始存钱。我得存钱,我才不想跟那些笨蛋一样呢……
要知道一个重要事实,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总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所以,该花就花,有的时候要活在当下——注意,只是“有的时候”。人的年纪越大,赚到的钱对生活质量的改变越小。所以年轻时确实应该适当的享受人生,甚至该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问题在于能否清楚认识“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彼得潘综合症:此症发生在不愿意或认为自己无法长大的人身上,有些人虽然身体已成年,但心智仍然是孩子。
4、躺着赚钱:
收入分两种: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主动收入是你必须干点儿什么才能获得点什么的那种收入;被动收入是你不必干什么但竟然可以获得的收入。被动收入的最常见例子是利息。
不管你处在什么年龄,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能够长期获得收入的事情去做,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创作,但必须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所谓的创作,从某个角度来看就是“无中生有”——一种成本产出趋近于零,收入长期趋近于无限的活动。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刻意”的力量还挺神奇的。
5、自由意志:
科学的敌人不一定是宗教,但一定是那些不愿意改变自己既定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学识使人坚毅。在今天这个时代,求知就是求富。因为知识变现不仅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能并不需要打败谁才能过得更好,起码可以过得足够好。细想想,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打败的。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在虽然很难但明明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误以为自己完全没有选择,于是只能走进死胡同。放弃了选择,就是被打败了。
在一个普遍认为人们其实没有选择的世界里,用以学识支持的坚毅认定其实选择是存在的,并且是可追求的,具有很大相对优势——就是这样。
6、生活目标:
什么是财务自由呢——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对成年人来说,高品质生活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停止自欺欺人后就可以直面本质问题了——是否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
什么是美——事实上,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的“主观”,实际上指的是对美的感受有多准确。对美的认知是可以培养的。对美的认知,最基础的来自“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一个人有审美意识,有审美能力,有为自己创造美的意愿和动手能力——这些都需要长期培养后习得。他们多数情况下与金钱无关,因为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的能力。
换个角度看,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形成个体之间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比如:审美意识的开化和审美能力的累积,自始至终都在影响人们的理财过程。
千万不要胡乱从小刻意给孩子灌输理财观念,要从更本质的地方开始:开启孩子的审美意识,刻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7、注重学识:
理财也好,投资也罢,要抛弃勇气,注重学识。所谓的勇气、勇敢,尤其是脱离先天条件支撑的勇敢、勇气,其实也是学识与思考的表现。
在理财与投资的起点就要明白: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这才是成功的智慧。智慧的特征是,可习得,可积累。
风险永远无处不在,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如何识别她们,如何衡量她们,当有收益可能的时候如何计算风险是否可接受,以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承受。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进一步提高的思考能力。
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必须花时间学习的,只因为他确实可以习得。
仅仅能够感知风险的存在,清楚地知道风险有多大,大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大量观察、大量思考才能真正习得的能力。笔者的自我训练是这样完成的——在一段时期内,只要有空就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若干关键词的组合:理财、纠纷、投资、失败、自杀、跳楼, 像做简报一样,把那些新闻、评论等搜集起来,反复读、反复看。前后攒了几个月,看了几个月,风险意识就有了很大改观。
也许人们会奇怪,“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天天说,为什么总有人听不进去?
原因有二:一是无知者无畏,二是安全保护会使人放松警惕:涨停、跌停限制。
风险与收益一直共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与它共舞。
8、节省与否:
年轻人不必过分节俭,并且有些钱绝对不能省,因为这种“节省”可能伴随着很高的隐性成本,活在将来造成很大负担:
① 书的钱不能省。
② 工具的钱不能省:一切工具,其发明与使用的工具都是一样的——提高效率。好的工具必须买,并且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买最好的。
③ 有关安全的钱不能省。
④ 有关终极体验的钱不能省。终极体验的特点是,当前的享受不可能用未来的享受替代。
⑤ 知识产权的钱不能省。
9、**人丑就要多读书:
**所谓的聪明,虽然也受先天条件限制,但聪明确实是可积累,可锻炼的。
10、被动支出:
① 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
② 利息对借款者来说也是非常可怕的被动支出。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尽量只为生产借钱,尽量不要为消费借钱。
③ 生活必需品开支其实是一种被动支出。所以我们需要甄别“必需”和“必虚”,同时尽量剔除隐性消费,如果实在做不到,就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被动收入,用以抵消这方面的支出。
更进一步:人一辈子基本要靠三种力量 △体力 △智力 △财力
有两个自然规律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改变过:
△只有第一被重赏
△ 财力积累无上限
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无论是在哪方面——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11、**认识周期:
**周期是理财投资活动中最为关键的考量因素。
不深入了解周期,就无法进行有效判断,整个投资理财活动基本上就等于是没有判断的行为。而在这样的时候,墨菲定律就一定会显灵:如果一件事可能变坏,那么它一定会变坏。
实际上,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至少2个)之后才能真实展现。
所以,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进而,几乎一切事物,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有它自己的周期。而他们的周期不大可能一致。于是,几乎一切的机会和陷阱都隐藏在周期与周期之间的差异上。
对于理财,存的越多越好。
墨菲定律:具体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概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12、**性格养成: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的思维体系。审美能力让我们分辨美丑,价值观让我们分辨好坏。
是什么影响价值观呢?——还是学识。这个时代的好处是,学识相对容易获得,而且越来越容易获得。 最终,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自我选择积累的结果 。
13、别做“险盲”:
险盲,是指那些不了解风险,不知道如何回避风险,更不懂如何控制风险的人。要想扫盲,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 要平静的接受一个事实: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② 为什么风险几乎永远存在呢?——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
③ 考量风险大小的首要因素并不是风险的概率,衡量其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
很多人看起来一辈子倒霉,可实际上,那所谓的“倒霉”是有来历的。他们对风险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倒霉的原因只有一个: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全部赔进去。
④ 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就是总赌本的大小,尤其是在面临同样概率的风险的时候。
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赌注相对大的时候,智力会急剧下降。所以人真的不能穷,不能没有积蓄,否则真的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变傻。另外,永远不要“ALL IN ”。
⑤ 冒险没问题,但尽量不要被抽水。 抽水,指赢家支付盈利中的一定比例给庄家。公平是有成本的。有抽水机制的赌局本质是倾斜的。因为即便是抛硬币的游戏,加上抽水机制后,长期看来所有的玩家也都会赔光,所有赌注最终会转化为抽水者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