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学考核“指挥棒” 校准政绩观“坐标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工作业绩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关乎事业发展的成效与走向。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然开启,形势任务瞬息万变,迫切需要健全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供坚实保障,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突出政治引领,把准考核“方向盘”

政治标准是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政绩观的正确与否,首要在于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将政治标准贯穿始终,只有把政治素质考准考实,才能确保干部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不偏离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轨道。要把是否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为政治考察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干部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动机。全面掌握干部在工作中是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还是着眼长远、打基础利长远;是为了个人政绩、追求表面光鲜,还是真正为了群众利益、推动地方发展。对那些政治站位高、政绩观端正的干部,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褒奖;对政治意识淡薄、政绩观扭曲的干部,要及时提醒教育,情节严重的严肃处理,让正确的政治导向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指南针”。

坚持多维考评,用好考核“度量衡”

政绩观的评判不能简单片面,而应多维度、全方位进行考量。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既注重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又注重考核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指标,推动干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干部的工作表现进行动态跟踪、全面评估,加强对干部工作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和问题;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还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到干部考核评价中来,使考核结果更能反映民意、贴近实际,真正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激励约束作用。

强化结果运用,奏响考核“强音曲”

考核评价体系的生命力在于结果运用。只有将考核结果充分运用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对考核优秀、政绩突出的干部,要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在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激励更多干部向他们看齐。对考核结果不理想、工作不力的干部,要进行诫勉谈话、督促整改。通过深入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对那些经过多次督促仍无明显改进,甚至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干部,要坚决调整岗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强大合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