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关口,领导干部政绩观这个“总开关”直接关系国家治理效能和事业发展全局。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考核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尚未完全校准。破解这一困局,亟需构建科学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让正确政绩观真正成为引领改革发展的精神灯塔。
一、破立并举重构考核坐标系
传统政绩考核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发展阶段转换,其局限性逐渐显现。当GDP增速成为唯一标尺,“数字出官”的政绩冲动就会催生寅吃卯粮的短视行为;当考核指标过度量化,层层加码的考核压力就容易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温床。重构考核坐标系需要实现三个维度突破:在时间维度上建立跨任期跟踪机制,重点考核战略规划接续实施效果;在空间维度上构建差异化指标体系,避免“一刀切”式考核;在价值维度上突出群众获得感,将“沉默的大多数”变成考核评价的主体。
二、多维透视构建立体化考评体系
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维度的价值标尺。在经济领域,既要看增长速度更要看发展成色,把数字经济渗透率、创新要素集聚度等作为核心指标;在民生领域,既要看投入力度更要看实际成效,建立教育质量、医疗满意度等跟踪评估体系;在生态领域,既要看即时数据更要看长期效益,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效评估模型,数字化改革为考核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制度创新锻造长效保障机制
考核体系改革需要制度创新的系统支撑。责任追溯制度破解了“击鼓传花”难题,对重大决策实行终身追责,倒逼领导干部慎用“一支笔”;容错纠错机制划清了“为公”与“谋私”的界限,考核结果运用闭环则打破了“考用脱节”怪圈,将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资源配置直接挂钩。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动态优化机制,创新开放迭代的制度设计,确保考核体系始终与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当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成为正确政绩观的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我们就能打破“任期焦虑”的怪圈,培育出更多“栽树人”“挖井人”。这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制度变革,用制度理性涵养政治生态,让“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追求,化作神州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历史终将证明,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对得起人民期盼的政绩,才是新时代领导干部最珍贵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