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贵而问,往往语带不屑,甚至有调侃的意味,像梁惠王初次接见孟子的那样;挟贤而问,往往有诘难之义,要来争个高下;挟长而问,以长辈自居,心里可能想着你这小子行不行啊;挟勋劳而问,自恃能耐大,经过大风大浪,似乎你的一切都是他给的,来提问是给你面子了;挟故而问,觉得自己关系特殊,有理所当然之意。这五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乏诚心,没有一个虚心求道的态度,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孟子说,滕更发问时存在其中的两项,孟子没有细说,推究起来,应该是挟贵而问和挟故而问。因为他是滕文公的弟弟,地位尊贵,而滕文公与孟子关系很好,还给孟子送过很多礼物。
在《告子》篇中,孟子曾说:“教也多术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说,对那些不可以放弃的事也能放弃,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了;对应该重视的事却采取轻视的态度,那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轻视的了。
孟子说这些话,实际上是指道义。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放弃道义,这样做或许上升进步得很快,但他下滑必定也快。所以,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我认为,孟子这是对负有教化责任的官员或学者说的。
孟子说,君子对于动植物,要爱护爱惜,但没必要有仁心;君子对于百姓要有仁心,但不必很亲密。君子应该与家人亲密相处,然后才能对老百姓有仁心,对老百姓有仁心,才能爱惜爱护百物。
孟子说,智者没有不能懂的事,但要优先致力于面前必须了解的事;仁者没有不爱人的,但要首先亲近自己的亲人和贤人。像尧舜这样的智者还有不懂的事,那是因为他们急于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像尧舜这样的仁者也不能施爱给所有人,因为他们先要爱他们的亲人和贤人。
缌,守丧三月。小功,守丧五月。
《礼记·曲礼》:“毋放饭,毋流歠”,又曰:“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孟子说,不能为父母守丧三年,却对守孝三个月还是五个月这些细节深加追究;自己狂吃海喝,没有一个吃相,却责备别人用牙齿咬肉干,这些都是不知轻重的表现。
孟子最后回到齐宣王欲短丧的问题,批评齐宣王自己不能正身行,却对别人斤斤计较,这是不知轻重缓急的表现,就是失教。也就是说,教必须有轻重缓急,不能因小失大。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