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周礼子女要为父母服丧三年,齐宣王计划缩短丧期。公孙丑就此问孟子:“齐宣王计划将丧期缩短为一年,这总比不服丧好吧?”
孟子回答道:“这就好像有人扭住他哥哥的胳膊,你见到了,便告诉他不要拧得太厉害,这怎么可以呢,你应该直接教导他孝悌的道理。”
齐国有一个王子,他生母去世了,但由于她只是一个妃子,按照周礼王子都必须以王后为母亲,因此王子是不可以为生母守孝的,他的师傅就出面向齐王去求情,希望能给这位王子几个月的丧期。公孙丑就问道:“像这种情况,老师您怎么评价呢?”
孟子说:“儿子对母亲的那份感情,这是你想禁止也做不到的,即使能够给他一天的丧期也比没有好,这不是礼法禁止就能够让他不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非常灵动的一个人,他认识到法理情有时往往不能兼顾,不会因为于法不合,于礼不合,就决然地抨击王子及其师傅的做法。将心比心,这大概就是儒家的恕道吧,也就是仁,真正的圣人都不是刻板机械的。
文章在这里真正要谈论的并不是守丧的礼制问题,儿子对母亲不由自主的那份感情,那份不能自已的悲伤,正是形色的一种表现,从这一点看,是承接上文。而从下文看,这段文字只是一个引子,孟子真正要谈的是下面的教化问题。
孟子说,君子有五种教化社会的方式:有像应时雨水化育万物一样的,有培育他人德行的,有促成他人才能的,有答疑解惑的,有为人楷模的。
所谓时雨化之,即在人生道路上及时给与指导,应机施教的,孔子就经常做这样的事,面对不同人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孔子通常都会因人而异,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相当于人生导师;
所谓成德者,就是致力于培养优秀品行的人,比如孔子孟子广收门徒,弘扬儒家思想,造就一批时代的正人君子;
所谓达财者,财通才,就是培养智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所谓答问者,就是答疑解惑,有面对面的,也有著书立说的,比如《论语》、《孟子》、《传习录》等都大量采用问答的方式;
所谓私淑艾者,就是自己的德行非常高尚,令人敬仰,世人自觉以其行为为榜样,或以其学说为引领的。
古人所谓的教,并不一定是有形的,它是不拘泥于形式的,有言传,有身教,有思想,有时甚至主观上并没有刻意要去教育他人的想法,只是因为这就是应该做的缘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