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教我做事要诀:要事第一,解决第二象限,人生坦途顺畅

在看到柯维博士提出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我也能明白,但拖延症绊住我的手脚,不允许我这么做啊。道理都懂,做起来就难。

01

要事第一触及人生管理和时间管理的问题。按事情按轻重缓急安排,是时间管理的能力。

这个认知迭代了四轮,第一轮采用便条和备忘录,时点提醒。第二轮采用日程安排表,时间管理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第三轮采用优先顺序,根据轻重缓急在有限时间里制定计划,从而达到高效率。

说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我对小孩就是这样的野蛮,每天时间排的满满的,两件事之间换场只有5分钟,结果就如书中所料,把时间绷紧,孩子受不了,产生反结果,两人之间关系很差,坚持不下去。

在第三轮管理出现弊端,迭代出第四轮,把事物的重心放在个人管理上,放在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好像又回到习惯二上,以终为始。我们在开始时,关注效率,更关注效能,目标是怎样做才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某一项效率大,说起来有点拗口。

02

于是乎,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象限理论。

横轴和纵轴垂直交叉,将我每天面临的事划分到四个区域,按照箭头的方向分为第一象限重要又紧急,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第四象限不紧急不重要。

您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以往我是专攻紧急的事,把催着要的事做了,就是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其他的不催不动,也就是拖延症的好姊妹。我从没怀疑过这有什么不妥?

但这本书告诉我,过分关注第一象限,那么会占据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总是应接不暇,源源不断。而第三象限虽是紧急,但不重要,也是可以摆一摆的。

偏偏被我忽视的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才需要我好好重视和投入的,因为把第二象限处理好,就减少第一象限的数量,而且这都是重要的事。

全是理论的,是不是晕乎乎的?那就说具体点,说说颠覆我认知的地方。

每天让自己去读书,去健身,还搞复盘,刚开始做这些的时候,我并没有明白真正意义所在,更多的是随大流,大家都这么来,我也按这个模式进行。

直到看到这本书里说关注第二象限后,我顿时热泪盈眶。

天啊!我健身,就是在投资我的重要不紧急的事。都说身体是1,其他的都是后面的0,只有稳住1,我才有可能十倍的增值。

我每天健身不是人云亦云,是在储备健康,在为我的1,永立不倒而努力。健身纳入日常,就是不要让身体健康滑进我的第一象限,一旦滑进第一象限,我就要与医院打交道,身体健康就是首要急解决的事情,而人生其他的事情就会延后。

这个认知打开后,豁然开朗。现在每天的运动,一下子赋予神圣的力量,原地跑、广场舞、跳绳和爬山等不再盲目地随大流,我可以有其他生活重心,可以紧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每天花1小时投入健身上面,保持健康状态,我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非是被迫以身体健康为首。

另一个例子,读书写作,仅仅是投入输入,并没有带来盈利。那在黑洞期,如何鞭策自己?

我的能力没有改变,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失去适宜的生活环境,那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读书写作是在做我的第二象限啊。

读书写作是与智者沟通思想,与社会产生连接,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看似是不着急的事,一旦与社会脱节,就没有融入感,就没有存在感,也与周边无共同话题,生活会很狼狈。

不想生活囫囵,只有改变自己,多读书,多思考,多输出,才能跳脱出来。此时的我,比任何时候更坚定,需要读书写作来提高自己。

03

人生四个象限,如何把自己的事情放到正确的象限里?如何解决各象限的先后顺序?

做好这些,就是我们的日常,就是我们的人生吧。

无论是怎样的事情,都必须围绕“我”这个大主展开,“我”必须是C位,然后按照产出与效能的关系,投放好,分段好,人生才不会慌慌张张。

所以,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事情的中心,围绕这个“我”这个中心,划分面临的事情在第几象限,怎样的排序?

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把其他放在你思考的重心,那后续解决也会乱了方阵。

写 在 最 后 

今天的叙述,感觉有点乱,但又是本书给我很大启迪的地方。刚开始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真的流泪了,多么实用的方法,让我对待人生,对待问题有了方法步骤,更趋于正确地判断。

看完本书,我将自己遇到的事情投放到相应象限,然后先解决第一象限,重点解决第二象限,而投放第三、第四象限的精力减少或是没有。此时,第三象限的事情再急,我都泰然处之,因为心里有数,不怕。

是这本书给我的底气,我不被事情的表象所裹挟,更愿意沉下来考虑,按重要的事情去处理。真心推荐大家去阅读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