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叫《最温柔的教养》,它的作者叫吴恩瑛,她是韩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专业医师,她就用130个咨询中最常碰到的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给我们父母讲一讲,到底各个情境下该怎么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她说:“你看这本书,就要像学外语口语一样。你学外语口语时,只要你坚持练习,说着说着,说起来就自然了。”
现在,她在书中教给大家育儿口语,给我们提供了好多种句式。如果我们好好学习、好好练习,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嘴里面说出来的就是教育中最恰当的话。
她有一个概念特别打动我,叫作“1°”的变化。在360°里,要让它发生1°的变化。你虽然只发生了1°的变化,1°看上去很小,但它却是一个方向性的改变。开始时微乎其微,但你坚持五年、十年、二十年,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通往的目的地真的就不一样了。
哪种方法能够引起这个1°的变化?她在《最温柔的教养》这本书里面就提出来,在教育中能够引起1°变化的,其实就是我们说话方式的变化。
所以,什么是最温柔的教养?就是你在情绪上、说话上、态度上对待孩子的需求特别温柔,但是我们在坚持原则上,使用的方法上,我们又很坚定,这就是又温柔又坚定的教养。
书里面有很多插画,是一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特别暖心的场景。书里面对待父母的态度也很温柔,告诉我们,一时间改变不了,没关系,每天只要有1°的变化,一点点来。我们对自己宽容了,慢慢地会发现我们自己变了,孩子也变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其实也在发生改变。
那么,到底不同的情境下该怎么说?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有130个育儿情境,我们把它做了一个分类,主要是这样的几种情境:
第一种是,我们怎么去向孩子表达爱,跟他之间去建立情感联结?
第二种是,孩子有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怎么去接纳、允许他的消极情绪?
第三种是,我们怎么跟孩子提要求?就是让他做啥,别让他做啥?
第四种是,怎么处理孩子的社交关系?跟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怎么办,跟同伴之间的怎么办?
第五种是,怎么处理他生活中习惯的养成?
最后一种就是,怎么处理亲子冲突?
一、如何与孩子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结?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建立情感联结。
首先,我想先问大家,你的孩子平常会不会问你一个问题:“妈妈你爱我吗?或爸爸你爱我吗?”这时候你会怎么回答?
我们中国人有的时候不太会表达爱,我们可能会说:“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我当然爱你。”可是,我们说“我当然爱你”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就可能会有一点僵硬。
吴恩瑛,人们也称她叫吴院长,她说,你别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而是要真的看向他,当你眼睛中全是他的时候,对他说:“爱你,当然超爱你,我愿用我的一切来爱你”。
你的眼睛看着他,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我爱你”,对他很重要。
为啥?因为母亲看向孩子的一个目光,对孩子来讲,这是他一生自信的基础。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老师——客体关系的研究专家温尼科特,他说了一句话:孩子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睛中看到他自己。就是孩子看到妈妈时,发现妈妈觉得他好重要,他就觉得他真的好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小的时候跟妈妈的关系,其实就是他长大以后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小的时候,妈妈对他温柔以待,他相信他妈妈爱他,长大以后,他就相信这个世界会对他温柔以待,他的心中也对世界充满信心。
所以,孩子在任何时候问你:“妈妈,你爱我吗?”你就要坚定地看向他,然后告诉他:“我爱你,我当然爱你了。”
这对有些爸爸妈妈来说,可能不难,但对有些爸爸妈妈来说,可能还蛮难的。 所以你要反复练,直到它成为你的口语、你的习惯。那个时候,你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就能建立起来。
还有另外一种情境,有的时候你情绪不好,孩子可能就会问你:“妈妈,你生气了?”这时候你一般咋回答?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搪塞过去,因为不想在孩子面前承认情绪,我们会说:“没事,我挺好,你不用管。”
但实际上,通常孩子他对情绪特别敏感。越小的孩子,他对语言不太理解,但他对情绪会抓得越准。你不开心,他就感受到你不开心,他这个能力很强。但是他另外一个能力弱,就是他用他的思维去解释你情绪的能力弱。所以,他看到妈妈明明不开心,可是妈妈又说她没有,他的内在就很冲突,他觉得很苦恼,他就要自己去找原因,找不准的话,最后他就很可能归因为他自己,他想:“可能是我的错,是因为妈妈不喜欢我,所以妈妈不开心。”
所以该怎么办?如果孩子问你:“妈妈你生气了?”我们就要坦诚地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是有点心情不好,但不是因为你,是因为我刚才接了个电话,电话中有点事,所以妈妈可能要沉静一会儿,妈妈要自己待一会儿去处理一下。”孩子这下听明白了,他就知道,原来他妈妈心情不好是因为她刚才接到一个电话,她需要一点时间去沉静。
还可能,你今天刚回到家,孩子就过来纠缠你,要让你抱,跟着你周围转,让你觉得好烦时,该怎么做?比如说,一个爸爸回来了,他看着那些孩子围他转,他觉得很烦怎么办?其实,他只要用一分钟的时间抱抱孩子就够了。
作者书上建议说的是:“爸爸回来了,来,让我抱抱我的小宝贝们吧。”一分钟抱完以后,还可以说:“爸爸今天有点累,你们玩,爸爸去休息一下。”
其实,这样一分钟的联结就够了。
有的时候,你还要去对孩子做那种直白点的表达。比如你跟孩子玩得好开心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有你这样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这种话你说起来觉得僵吗?如果你要觉得僵,你就更需要去练。
二、如何助孩子应对负面情绪?
01 不要试图操控孩子的心情
第二部分是,当孩子有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去帮助孩子处理消极情绪?书里面给到大家好多建议,我给大家挑出来三条。
第一条就是,不要试图去操控别人的心情。书里讲了两个特别生动的案例,一个孩子的案例和一个女人的案例。他们两个人都是想买东西,但是没买成,然后受了委屈。
当孩子难受了,遇到求之不得的事,我们要承认,这是一种真的苦。我们就要说:“你真的很想要,可是要不到,妈妈理解你,你真的难受。”这样就行了,我们就负责到这儿。我们不负责把孩子的情绪一下子从负面情绪转成正面情绪。
这本书在后面还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它说:我们常常会把别人流露出来的某种情绪误解为是某种想法,别人在说他自己难受,但我们却非要理解成是他想要啥。
这个时候,别人只在倾诉内心,我们却理解为他带有某种意图,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去判断他这个想法是对还是错,他这个想法是有用还是没用,然后我们就会针对自己以为的对方的想法去说话。这个对孩子其实有的时候没用。为啥我们爱他,他却觉得我们不理解他,问题也就在这儿。
所以,一句话概括就是,允许对方的情绪,就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温柔。你要做的事就是允许他的情绪,而不是帮他马上把那个坏情绪赶走。
02 共情、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
第二条要做的就是,试着去共情、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去回应他,而不是去问他说:“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关于孩子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理解、共情和回应。这其实特别难,我们学心理学的人都说“共情要十年功”,因为我们总想第一时间告诉对方方法,第一时间给到对方一些启迪,第一时间想去安慰对方的情绪。其实,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时间跟对方的情绪在一起。他说:“难受。”你说:“是难受。”你要跟他先情绪上同频,这个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
03 除了听,还要看
其实就是两个字,我们别只听孩子的言语说了什么,你还“要看”。
越小的孩子,他在情绪状态下就越不能够很清楚地表达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可能就知道哭、闹。这时,我们就要去看他,去观察他。你可以问他说:“你怎么了?你现在在哭,说不出,好,那你哭,妈妈陪你,没关系。等你哭完了,我们再说。”
你别在他哭的时候,非要硬着让他说,或者非要硬着把他哄好。“哭吧,没关系,等你哭完再说”,其实是一种特别的温柔。
三、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01 指令简短,言行一致
第三部分就是,怎么去跟孩子提要求、讲规则?有时候,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我们喜欢唠叨,但书里面给到大家的第一条方法就是,你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指令简短。
我们下指令时要简单,别唠唠叨叨说一堆。虽然我们可能有很多想说的话,有好多道理想讲给孩子听,但是我们要把这些话都憋回去,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说一句话就够了,他听得懂。因为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说得越多,你说出对孩子伤害的话可能也就会越多。你对孩子训斥得越多,其实对孩子的刺激就越大。
下了简短的指令之后,我们还要执行,言行要一致。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一个后果,“如果你要怎么样,那我就会怎么样。”如果你告诉孩子这个后果了,那你就要让这个后果真实地发生。
02 留下机会
第二点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留一次机会。你抱着孩子往外走时,这时你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好绝望,他还想玩那个海洋球,可他觉得自己这辈子都玩不到了。不要让他有这种感觉,你不要说:“我再也不带你来了。”不是这样,而是今天抱他走的时候,就跟孩子说:“今天得走了,我们下次再来玩吧。”这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再留一次机会给孩子,让孩子知道,今天他没把控好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下次他来他可以把控自己的行为就行了。
有的时候,家长可能会特别较劲。吴院长说,有一次别人就问她:“你说要给孩子留一次机会,那我如果这次留一次机会,下次又留一次,留多少次才合适呢?”吴院长就说:“千次、万次都不为过。”
03 态度温柔,行为坚持
第三点是,在教孩子讲规矩时,你在情绪上要温柔,在行为上要坚持。你不要贬低他,也不要训斥他。但在行为上,你要把行为的规则底线坚持好。
04 不强调他人的眼光
第四点,就是别通过别人来吓唬孩子。
你别让孩子觉得,他如果这么做,别人就不喜欢他了,所以他不能做这样的坏事。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教育行为。因为这就会让孩子丧失对事情本身的判断标准,他就会把他的目光从事情本身移到别人的目光上,他可能会变得太在意别人的目光,老觉得这样做别人会喜欢他吗?那样做别人会讨厌他吗?
如果太在乎别人的目光,长大以后,这个孩子就特别容易陷入到完美主义或者说拖延症里:明明知道这事他该做,可是他就一直拖着不去做,因为他担心自己做不好,他担心得不来正确的评价。孩子他在做事情前,他就会把他的力量都内耗掉了,而不是这个事虽然真的好难,他可以怎么克服这个事?这个事有意思,他怎么干这个事?
如果他的眼光在事情本身上,他就会为事情去拼搏、努力,但如果他的眼光在别人的目光上,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你会发现他过得很累,心理压力总是很大,然后忐忐忑忑,特别容易把精力都内耗掉了之后,做事情时对自己又不满意。
因此,别把我们作为父母的教育权让渡给周围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教孩子明辨是非,教孩子在这个事情上他到底应该怎么做,把这个教好了就行了。有一本书《正面管教》就说了一句话,它说: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孩子不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而是能够自己做出对行为的自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