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木匠”
通常来说,一个下属很难在综合实力上超过老板。这和眼界、格局、胸怀等各方面都有关系,他的综合实力不如你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当中超过你,在某一个领域比你更优秀。在我们公司,但凡找我汇报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在某一方面是超过我的,不管他多么年轻。如果达不到这一点,他一定不会直接汇报给我。假设每一项能力都不如我,那我用他就没有意义了。
每一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这时候,不要想着补下属的短板,补短板,你会发现怎么也补不齐,而且没有效率。
那么怎么办?这时候,你就是木匠,识别他们的优势,并且将他们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就拼凑出了一个能装更多水的木桶。
当然这也非常考验管理者。就算管理者什么本事都没有,至少你要学会识人用人,你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因此,你必须要有一眼看穿的能力,发现下属的优势,然后激活他们。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最终要用对人。从而让组织本身,超越个人的能力。
第三、传帮带
每一家公司里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关键是你有没有对他们尽到责任,有没有培养他们。
从我做管理开始,到我一路创业,可谓筚路蓝缕,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带人。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了非常卓越的管理者。我带人时,为了提高培养的效率和成功率,我会对大部分人做共性化辅导,提高团队的平均水平。对特别的人,高潜的人,则做个性化辅导,更多的是师傅带徒弟。
我带徒弟时,我会非常用心辅导他。我带所有人都有一个习惯,只要他直接汇报给我,这个人跟了我以后,我就会给他买一个很好的笔记本。笔记本是这么用的,正面你写To do list ,今天你要干什么, 你要跟我过一下。你为什么这么想,这么思考,跟我的想法有什么出入,我其实在辅导他。反面他要写今天他的所得所悟,他的感受,要关注他的提升。到今天,只要员工愿意学,我会把我知道的所有东西教给他,甚至想办法找到他的管理意愿,然后进行辅导,这其实就是传承。
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人生中第一次做管理,是在阿里带了一个15人的团队。那时候我还不懂怎么做管理,一个月没有任何业绩,下面的人写了一份联名投诉书给我当时的老板,说应该开除我。当时触动我最深的,就是我的老板找我谈话,他告诉我:“有人反馈你不好,我认为是我的责任,因为我没有辅导你。
从明天开始,我要对你进行以下辅导:
①你每天早上拿笔记本过来,写清楚今天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打算怎么做,我来辅导你。
②每天晚上你要把做完的事情打钩,今日事今日毕。
③在任何公众场合,我都会支持你。”
当我成长后,有了能力。我也愿意把这一份善意传递下去,去成就下属。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拼命栽培下属,甚至给自己培养出竞争对手,让他们强大到能顶替你。这时候,你也就能释放出生产力,不会降级使用。当管理层不断传帮带,源源不断的培养接班人,建设起了人才梯队,这家公司才会有前途。
最后总结一下,管理者太忙,实际上降级使用了。越忙,越要培养人,公司良将如潮,才是走上坡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