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一到六年级的老师会发现,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是对绘画兴趣最大的时候,不知道其他学科是怎样,但是关于美术兴趣是下降了。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不那么喜欢画、爱画了,为什么呢?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原因。有一个词叫做“绘画焦虑”,很多学生对绘画充满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对绘画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担忧”“害怕”。“担忧”表现在“怕被人笑”“怕画不好”,对画面效果过度担忧,还有绘画诉求不清,“不知道画什么。”有了这种“绘画焦虑”心理,就降低了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篇文章还有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不喜欢绘画的学生中多数伴随着“绘画焦虑”,对绘画能力自我认可度很低。绘画是视觉思维的呈现方式,是复杂的艺术创作的记录工具。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和基础能力不足必将导致美术素养全面发展受限,将美术教育带入僵局。
在一到六班中我发现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美术基础较好的班级,能够大胆去尝试,一点点慢慢地去画完整,而有些“急性子”的班级,没有耐心,一会儿就画完了,拿来一看,是胡乱画的,没有思考,只是画着发泄情绪。这是班级学习氛围,这是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我的问题,是我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画完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嘲笑也成了他们不想画的重要原因。现今这个时代,他们从小接触了太多东西,比如“沙画、陶艺、DIY、水印画……”,也有许多比较火的软件,比如“抖音”上边的画画过程,短短的视频一刷而过,甚至还有我们老师不知道的,所以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内心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能画出一幅漂亮的画,只是基础不好,画不好不如不画。“与其被同学嘲笑不如让老师批评,反正已经习惯了。”有一部分学生都是这样想的。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教师要针对学情,降低学习难度,合理有效地教学,一步步解决教学难点,让学生重拾自信。另外,要联系学生们接触的事物,将生活与教学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新教材的改版,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基础差的更是害怕和“焦虑”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降低难度,教学目标上要更具体、细致、降低一点。其次,多鼓励进步的孩子,最后,要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重视美术课及期末成绩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