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8周】超越岗位:我能贡献什么?——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四周心得

本周的学习聚焦于“我能贡献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德鲁克将这一问题从简单的职责清单提升到了管理哲学的高度。它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任务,而是一种主动的、外向的、对成果负责的责任感,我想,这是破解管理困境的一把钥匙。

一、 贡献的本质:从“职权”到“责任”的思维跃迁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人们常常陷入对职权的迷恋,认为管理就是控制资源和下达指令。但德鲁克尖锐地指出,“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不论职位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

站在自己职权的立场上思考(“这是我的管辖范围”),还是站在贡献的立场上(“我能为公司的整体绩效贡献什么?”),有本质区别。真正的“高层管理人员”,并非由职位决定,而是由他是否“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的心态所定义。 这种思维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将视线从内部的部门墙移开,聚焦于外部世界和最终成果。

二、 贡献的维度:定义管理者成效的三大支柱

德鲁克对成效的三个要求——直接成果、树立价值观、培养未来人才——为我们评估工作价值提供了框架。这远超出简单的业绩指标(KPI)。

直接成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市场份额、利润、项目交付。这是生存的根基。

价值观的树立与确认:这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的工作是否在强化公司所倡导的“危机意识”、“奋斗者为本”和“客户第一”?我是否在言行举止中成为这些价值观的活生生的榜样?

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的人才: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也是最容易被日常业务挤压的长期投资。我是否在系统地培养下属?是否为他们创造了成长和犯错的空间?一个团队没有人才梯队,今天的再大成就也是昙花一现。何况,我们已面临变革。

这三点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只关注第一点(直接成果),而忽略了后两者,那我只是一个“监工”,而非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公司的业务也注定缺乏韧性和未来。

三、 贡献的辐射:如何激发团队与有效沟通

“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可以帮助那些与他共事的人将眼光放得更远,这样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准。” 这是管理者的杠杆效应。当我开始追问“我的贡献是什么”时,这个问题会自然传递给团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对上管理:我不再仅仅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而是思考“我能为他达成公司目标贡献什么?”。我应该主动用他的语言(比如经营成果、危机意识)来同步我的计划,提供他决策所需的信息。

对下培养:与下属沟通时,多问:“你认为你在这个职位上,能为我们团队的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这能帮助他们超越执行层思维,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和关联性,这是最好的自我发展催化剂。

横向协作:强调贡献能打破部门墙。当与他人要合作时,思考“我能为他的成功贡献什么?”而非“他为什么不能配合我?”,沟通的基调和效果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四、 贡献的实践:从会议到人际关系的重塑

德鲁克将“重视贡献”的原则落实到了具体管理工具上,尤其是会议。他提出会议应是管理工具,而非时间杀手。一个有效的会议,必须始于对目的和期望贡献的清晰定义——我们开会是为了达成什么具体的成果?这要求我在组织或参与任何会议前,都必须进行这项灵魂拷问,坚决避免无贡献的集会。

在人际关系上,贡献思维也塑造了真正的有效关系: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这一切的起点,都是源于我们共同致力于为组织做出贡献,而非源于私下的情感或个人喜好。

结语

“我能贡献什么?” 这是一个需要日日追问、时时反思的问题。它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个人努力与组织成果,连接了内部事务与外部现实,连接了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

对于我而言,践行“重视贡献”的原则,意味着必须停止抱怨环境,而是主动成为创造价值、培养人才、强化文化的节点。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更是为了将自己锤炼成为一名真正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个对整体绩效负责,并能引领团队走向未来的人。组织的有效性,正建立在每一个管理者对贡献的庄严承诺之上。

————————————-

今天在反思“资源拓展困境”——为何我们凭借“花样少年”的规模优势能广泛接洽资源,却难以转化为丰硕的合作成果?结合彼得·德鲁克“我能贡献什么”这一经典之问,也作少许拓展。

一、 贡献的本质:从“资源索取”到“价值共创”

德鲁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关注的是贡献,他的视野从狭隘的职权、部门、技术,投向了整体的绩效和外部的结果。反观我们的资源洽谈,过去是否在不经意间落入了“资源索取者”的思维窠臼?我们展示规模、罗列成果,潜意识里期待的往往是对方“能为我们做什么”。我们谈论自己的需求,而非对方的机会。德鲁克的“贡献”思维要求我们进行一次彻底的思维革命:我们必须成为“价值共创”的发起者和设计者。 每一次会谈,核心问题不应是“我们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而应是“我们双方能共同贡献什么,才能创造出单方无法企及的新价值?” 这要求我们的视线必须越过自家项目的围墙,深入理解合作伙伴的战略、困境与渴望,并将我们的资源视为解决他们问题的答案的一部分。

二、 贡献的维度:评估合作价值的三大战略支柱

德鲁克提出了贡献的三个维度:直接成果、价值观的树立与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的人才。这为评估任何一个潜在合作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战略框架,远超简单的商业交易逻辑。

直接成果(Direct Results): 这是合作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只定义自己的成果,必须共同定义双方的成果。与科技公司合作,我们的直接成果或许是提升展演的科技体验,而对方的直接成果则是获得一个规模化的真实应用场景来验证其技术。与文旅集团合作,我们的成果是落地一场盛大活动,他们的成果则是获得优质客流量城市文化名片。一份有效的合作方案,必须清晰地阐明这对彼此而言清晰、可衡量的直接成果。

价值观的确认(Values and Their Confirmation): 这是合作的灵魂。任何合作都必须强化而非稀释双方的核心价值观。“花样少年”倡导公正、专业、成长,我们的合作伙伴是否共享这些品质?一次与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其最大贡献或许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对我们品牌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巨大背书

培养未来的人才(Development of People for the Future): 这是合作的长期红利。最重要的合作成果之一,应是我的团队和对方团队通过此次共创,能否获得跨越性的成长。双方通过合作都建立了新的行业认知、开辟了新的能力维度。

三、 贡献的实践:重塑资源接洽的全流程

“重视贡献”的理念必须渗透到我们与资源方接洽时会前、会中、会后的每一个动作中,方能破解“见资源方众多,但出结果者寥寥”的困境。

会前准备(贡献分析): 停止展示模式化的公司PPT、花样少年PPT。针对每一个目标伙伴,前期研究的核心是剖析其“贡献需求”:他们面临何种挑战?他们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基于此,准备1-2个 “价值假设” 。例如:“假设我们贡献出全国十万家庭的触达能力作为您的阅读体系推荐目标,您是否愿意贡献出最新的测评技术,我们共同打造一个大语文教育创新标杆?”

会谈过程(贡献对话): 会议的开场应直接切入贡献主题:“刘社长,我们了解到少儿书房项目正致力于‘科技赋能教育’,我们在全国拥有最大的线下语言艺术展演场景。今天我们最想探讨的是,我们的场景能为您的战略贡献什么,我们又能否共同为这个行业创造一些新价值?” 随后,以引导者的姿态,用大部分时间进行双向对话,共同完善会前准备的“价值假设”,使其成为一个共有的蓝图。

会后跟进(贡献试点): 成功的共创会谈,必须以清晰的《共创纪要》和MVP计划作为闭环。纪要的核心是明确共识的贡献点及下一步行动。立即推动一个轻量级试点,例如在一个省试水新内容合作,其价值远胜于耗时数月谈判一份庞大而空洞的战略框架协议。试点是贡献思维的最实在体现——我们不空谈,立即行动,用微小成果去验证巨大价值。

“我能贡献什么?”这一问,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自身的优势与外部伙伴的需求,连接了短期项目与长期战略,更连接了管理者的职责与组织的未来。

对于“花样少年”而言,践行这一理念,意味着我们必须完成从“优质平台运营商”到“行业生态构建者”的角色升级。我们的规模不再是谈判的筹码,而是我们能为伙伴、为行业做出贡献的基石。答案不在我们内部,而在我们之外。当我们真正将目光锁定于如何为合作伙伴、为行业、为未来创造卓越贡献时,一切资源自当汇聚,一切合作水到渠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