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良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类生活生存都离不开“柴米油盐”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从古至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概莫能外。当然,柴米油盐只是生活物资的代称,是文人们的一种总结历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必需生活品会略有不同,在小编所在地和经历的生产队时代,也许是地域和生活习惯因素,“酱醋”在农村社员家庭中是可有可无的,这里我把开门七件事改成了“柴米油盐烟酒茶”,今天就谈谈“柴”。
有段时间一直不太想明白,开门七件事中,为什么把“柴”放在首位,按重要性来说,“米”才应该排在第一位。后来仔细想想,人类是不断进化的,原始人过的是菇毛饮血的生活,但自从学会利用使用“火”之后,食物都是烤熟了吃,吃熟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柴”要先于“米”,且“食”必须经过“火”,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柴”放在首位无可非议。
生产队时期,社员家一日三餐、烧水、煮猪食都须用柴,柴火用量比较大。小编所在生产队位于河谷盆地,“柴”的获取并不容易,所以那时根本没有选择,几乎凡是能燃烧的东西都可用来作家庭柴火,柴火的来源大概是三类:一是庄稼秸秆,典型的就是棉花秆和油菜秆,棉花和油菜籽采收后,剩下的秸秆就是很好的柴火,由于棉花和油菜是生产队统一种植,其秸秆也是统一分配,方式就是每家每户均分,秸秆作柴火稻草是除外的,稻草主要用来垫猪牛圈,并与动物粪便混合成肥料,且稻草火力弱也不顶事,作柴火显然是浪费;二是草木枯叶,最好的叶是梨树叶,叶片宽大,便于燃烧,夏秋季,田野上晒干的野草也被我们用作柴火;三是山上的树枝杂木,这个就不用赘述了。
那个时代,成年社员主要忙于生产队集体劳动挣工分,而柴火属于社员家庭私事范畴,除了过年放假社员们可以抽出时间打点柴火外,平时就全靠家中孩子们来完成,所以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最大的任务、最多的家务活一是扯猪草喂猪,二就是拾(砍)柴火。关于拾(砍)柴火,有我们太多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和回忆,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将另辟专章讲述,这里就此打住。
因为烧柴火的缘故,终年烟熏火燎,所以农村社员家都建有单独、专门的灶屋(厨房),灶屋里砌有烧柴火的土灶,炉膛较大较深,便于添柴和燃烧,上面架有煮饭炒菜的铁锅,铮亮的铁锅、袅袅的炊烟、火红的肚膛、饭菜的飘香,构成了社员家锅碗瓢盆、虽不富裕但却自足的生活。
为方便烧柴火,每家每户灶屋(厨房)必配三样东西,俗称灶屋“三宝”,即柴刀、铁钳和烧,吹火筒。柴刀用来砍断树枝木块,砍成一块块一节节的柴,便于送灶膛烧;铁钳用来夹送、翻动柴火;吹火筒是由二节楠竹制成,把顶端和中间凿空,底端一个小孔,当需要点柴火或者烧旺些,就拿起吹火筒,鼓起腮帮子,呼呼地吹气,实际上是个小鼓风机,当然比鼓风机更好用更实在。
一年四季中,最喜欢烧柴火的季节是冬季,就着灶膛的火光,把手脚伸近灶口,可以驱寒取暖。最不喜欢的是夏季,天热本来就是一身汗,烧火时夹柴、吹火,汗水更多,手上常沾满了柴草的泥灰和烟尘,一不小心用手揩汗,脸上变成了五花脸,汗渍渍油腻腻的,往往饭莱一煮熟,扯起脚跟就往院子里的水塘跑,扑通一声跳入水塘,洗却身上、脸上的泥垢和汗水。
柴草就其出身来说是极为普通的,然而草木也有情,它吸取了天地山川间的自然精华,显得有灵气和卓而不凡。现在人们都说柴火饭菜香,许多农家乐也都打着柴火饭庄的招牌吸引食客,因为这取之自然的柴火配上农村的土灶才能烹饪成凝聚自然原始生态的美味。不仅是饭菜,那时我们烧柴火时,将红薯、洋芋(土豆)埋在柴火堆中或灶壁处煨烤,烤熟后特别的香,连红薯皮都吃得一干二净,还有火烧辣椒,摘几个新鲜的辣椒,埋入火堆里烧熟,用擂钵捣烂,特别香辣下饭。就连粘染上柴草的东西,也都与众不同、大有用处:柴草煮饭形成的蒸汽,能治愈嘴疮,嘴唇干裂起泡,用手指沾点水汽抹上就会消解;灶膛的锅底灰,用来消肿止血;即便是那柴草灰,也极有用处,柴草灰具有抗病杀菌的作用,那时社员种菜,在黄瓜、豆苗、丝瓜、白菜等蔬菜种子发芽出苗期,撒上一圈草木灰,能杀虫抗病,比任何农药管用,且安全环保。
时代在变化发展,现在除了山区个别农户还在沿袭烧柴的习惯和方式外,大部分农村和农民都不烧柴了,原因多样,其中环保因素占了主要,因为专家说了,烧柴会排放烟尘,产生二氧化碳,污染环境,所以必须禁柴,现在农村秸秆不准烧了,柴也改成电、气了,沿袭了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烧柴变成了环境恶化的原罪,这显然是扯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柴”将与我们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中的“柴”将会首先出局和被替代。
又见炊烟升起
暮色罩大地
要问阵阵炊烟
你要去哪里
夕阳有诗情
黄昏有画意
……………
柴火熊熊、炊烟袅袅、饭菜飘香,这样的“诗情画意”,已然成了我们过去的回忆,成了一生都抹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