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鄂伦春族人牵着驯鹿走上哈尔滨中央大道,引起大家热议。
有网友说:“上一次把鄂伦春族从深山里掏出来的,还是乾隆。”
这句戏言让网友们更加感受到了哈尔滨为了“留客”,真是拼尽了全力,竟然连深山老林里最神秘的民族都请出来了。
这力度,这魄力,也真是非哈尔滨莫属了!
但其实这波操作,还真不需要哈尔滨耗费多大力气。因为,鄂伦春族早就下山70年了,表演驯鹿、打猎也实在是当前谋生的刚需。
在1953年之前,鄂伦春族的确世世代代生活在茂密的丛林里,祖祖辈辈靠打猎为生,几乎与世隔绝。
那时的鄂伦春男子,一年四季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打野兔、打狍子,还擅长凿冰捕鱼。
常年游猎,最需要的是配合默契的猎马和猎狗。也正因为此,鄂伦春人从来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
鄂伦春族的住所也很特别,被称为“仙人住”,是用树根和树干搭建而成的房屋。夏天,可以在屋顶盖上桦树皮遮风避雨;冬季,可以盖上兽皮保温护暖。
总体来看,鄂伦春族颇有点森林原始人的感觉。但这种四处游猎的生活,加上近现代战争的频繁,也导致鄂伦春族人口急剧下降。
据记载,1895年鄂伦春人口约有18000人,1917年约4111人,1938年约3000人。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才相应国家号召,走出大兴安岭,来到山下定居安家,住上了砖瓦房,养起了猪牛羊。
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2021年鄂伦春族统计人口为9168人,其中男性4326人、女性4842人,仍然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支,可谓是少数民族里的大熊猫。
与此同时,鄂伦春族也没有彻底扔掉沿袭数百年的狩猎文化,他们将表演打猎与东北冰雪旅游结合起来,靠着带领游客体验传统狩猎和民俗文化增加收入。
董宇辉评论鄂伦春族是“生于山林,消失于山林。
我想说,鄂伦春族并没有消失于山林。茂密的大兴安岭永远是鄂伦春族的家,那里的山山水水永远在守护着他们。
如今的他们,更渴望被世界看见,渴望展现自己民族几百年的勇敢坚韧与倔强不屈,证明这个稀有民族绵绵不息的生命力。
我们惊喜于鄂伦春族牵着驯鹿走上哈尔滨中央大道,更惊叹于他们背后的33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依然那么雄伟壮观。
只要山林在,民族永远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