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在爱的关系中,给予是首要的。
•爱的感觉使人们觉得需要为对方付出,而接受爱的礼物,会激发你回馈的愿望。
•人们给予和接受的是彼此身心的在场。
•被他人认同、肯定和接纳,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自己的基本前提。
2.爱还包括让对方“是其所是”的能力:
尽管我对一个人着迷,但能让他做自己,允许他与我不一样,这是对他人自主权的极大尊重,也是对爱的严峻考验。
3.爱的类型源于且反映了个人更大的存在矩阵。一个人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与他生活环境的其他主要方面不无关系。
4.人们如果注意到每个人从属的基本存在困境,那么生活中更基本的价值(比如爱)可能就会凸显出来。
5.与孤独有关的几个概念:
•分离(一种社会事实)
•寂寞(一种情绪状态)
•孤独(一种存在性认识)
•个体化(一种疏远状态)
•自性化(一种性格)
6.个人的经验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永远无法与他人完全分享。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对世界的体验中都是孤独的。
7.“向来我属”、完全做自己,可能会导致强烈的孤独,但也会让人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可能诞生。
8.缓解对孤独的恐惧,有三种逃避机制:
•投入权威式或共生关系。
•破坏性。
•机械趋同。代价是失去了自己。
弗洛姆指出,学习独处意味着“自我力量的成长”。
9.心理学家的分歧:
•爱与孤独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爱可以补偿分离的痛苦,从而可以分担孤独。”
•爱没有让孤独消失,而是赋予了它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维度。
10.利他主义者是一个为他人着想或为他人利益而行动的人。
在本质上,利他之爱不是牺牲,而是对他人慷慨解囊。它是对他人存在的情感性和肯定性的参与。
11.根据内群体利他主义理论,人类的利他和爱人,仅限于在一个确定的群体内。
根据普遍的利他主义理论,人类有一种基本的能力去感受和表达对每个人的爱。
12.弗洛姆提出“兄弟之爱”:指对你遇到的每个人表现出责任、关怀、尊重和了解,以及希望这个人的生活前景更加美好。
一行精华:
在爱的关系中,给予是首要的。
爱还包括让对方“是其所是”的能力。
缓解对孤独的恐惧的逃避机制:投入权威式或共生关系;破坏性;机械趋同。
触动,反思,改变:
爱与孤独的这个题目相当庞大且复杂,今天的学习内容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就是到底倾向于哪种流派的心理学家对于两者关系的理解。
我觉得两方面都有道理,不能彻底偏废。
一方面,爱是一种与他人或他物的关系,这种能量可以缓解与孤独有关的社会事实和负面情绪,从而会让人感觉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另一方面,孤独所特有的存在性认知,尤其是那种做自己的不趋同,和爱的能量并不是一个维度,两者甚至能达到相辅相成。
总之,这样的思考能让“自我力量”获得成长,这正是阅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