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书为要,“读”占鳌头
新课标中有一句话:“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精髓。
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在这个阶段重视阅读,将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基础。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闲书,只要学生有读书兴趣,爱读书,学生都将会受益一生。
语文老师要树立“读书为要”的自觉,“读”占“鳌头”,将读书当做语文课的头等大事来对待。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
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海量阅读。既然是海量阅读,便可以容许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不求甚解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味要求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阅读来说是负担和压力,反而会变成束缚,扼杀学生读书兴趣。因此,读写结合有好处,但不能事事处处都要求学生这样做。
二 语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措施
①语文课要区分不同课型。
精读和略读有不同的功能。精读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讲得比较细,比较精,给例子和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味。而略读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和自主性阅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
除了区分课型,把略读课还给学生,还可以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相关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安排读附加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可以是散篇,也可以是整本书。老师稍加点拨,让学生自由阅读。
新编教材格外重视课外阅读延伸,构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②授之以渔,更要读教书方法
吕叔湘之问提出语文教学耗时长而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是老师不教或少教读书方法。
语文课堂光是教精读,而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等的方法和技巧都没有教给学生。甚至,语文老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意识,结果学生只会精读,无论碰到什么文章,全都用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和艺术手法等分析办法去套用。
如果学生只会精读,读书便很慢,还不得要领。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默读和浏览,是检索式的阅读,是互文的阅读,包括非连续文本阅读,可是语文课偏偏很少教这些。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方法上的要求,它提出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阅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默读和浏览都是常见又实用的读书方法,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有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在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可以跳过,也可以浏览。读书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可以用猜读的方法进行下去,一鼓作气的阅读才能读的快又读得多。例如读《西游记》便可以采用跳读,猜读的方法。
如何阅读需要给具体的方法指引,例如浏览,就是要把默读,快读和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尽量在一瞥之间掌握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眼睛最好看文章的中轴线,不要逗留。
《如何阅读一本书》呢?也有方法可以训练。先看书名、扉页、提要、简介、前言等,再翻一翻目录或者挑一二章与主旨联系密切的重点章节看,跳着读几段或者几页,最后比较认真看看书的结尾部分,那往往是对全书提要性的总结。大致了解一本书的内容,甚至判断写得怎么样,决定之后再可以细细精读,这是检索式阅读,是迅速读一本书的方法。
还可以教学生把精读和略读结合,例如一本书可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意,有基本印象。第二遍细读,对各章节内容有深入了解。第三遍是带着问题去读,选重点章节读,不过并不是所有书都需要读三遍,往往是重要的基本的书才用这种方法。
不同文体,不同课文阅读方法也应当有所区别。例如小说,诗歌,散文,应当鼓励想象与体验。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