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并非无中生有
我们需要知道的两点是:
一、情绪并不是笼罩在你周身的一层薄雾, 它们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 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 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 烦恼或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
二: 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也就是说,在出现强烈情绪时,如果你无法驾驭它, 就会成为它的俘虏。
- 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创造的
实验结果表明行为本身是无法也不会造成情绪反应。正是因为这样,不同的人面对完全相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因为在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感受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环节。从文中可知这个中间环节就是“主观臆断”。它是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观察到对方行为之后, 产生某种情绪之前, 我们在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
- 我们的想法
世事本无好坏, 皆因思想使然。——威廉·莎士比亚
想法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基础。 它是我们对事实做出的解释, 说明我们看到和听到的现象, 是我们用来说明原因、 方式和目的的依据。想法还会帮助我们解释行为方式。 实际上, 主观臆断过程转瞬之间即可完成。 当我们认为情况出现危机时, 马上会在大脑中形成想法, 速度快得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发生过这个过程。 一系列事实片段的组合会让我们形成无数的想法。 这就说明为什么同样的事实会让人产生千百种不同的解释。
只要控制了想法的构思, 我们就可以免受它的影响了。 对出色的对话者来说, 他们非常善于在关键对话中影响自己的情绪。 他们意识到, 尽管一开始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 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毕竟这些想法是我们自愿形成的) , 但只要一说出口, 这些想法便会反过来控制我们。所以, 他们必须首先控制自己的感受, 然后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 他们会进一步控制关键对话的结果。
其实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构思不同的想法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 控制想法的技巧
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想办法放慢自己的节奏,然后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
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 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 你应当一级一级地沿着行为方式模型向前反推。
·[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 询问: 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 询问: 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的?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询问: 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 询问: 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 留意三种常见的“小聪明”
在为错误行为辩护或是面对严重后果为自己摆脱干系时, 我们经常使用三种方式进行主观臆断。 了解这三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应对措施,控制自己的情绪。
(1) 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
这种想法会把我们变成无辜的受害者。 可以说, 此类想法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对方是邪恶的、 错误的、 愚蠢的; 自己是善良的、 正确的、 聪明的。 总之, 别人总是做出错误或愚蠢的举动, 结果让我们成为代罪羔羊。
(2) 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
在虚构这种想法时, 我们会把理智而正常的人变成十恶不赦的坏蛋。我们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的邪恶目的,然后“正义凛然”地告诉每一个人, 仿佛自己就是救世主一样。
(3) 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
最后一种错误想法是无助者想法。 这种想法的特征是,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无力做出任何积极努力或表现得有所帮助。 对于在对话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认为根本没有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 以此当做自己不愿作为的借口。
(4)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误想法?
1.它符合实际情况。
2.它们能让我摆脱困境。
3.它们能为我们的言行不一提供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