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可 每日一省 588
10月3日
笔记
(一)案例35 一个成功的团队
结论: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优秀的合作团队很重要。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的,需要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需要的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需要的是团结友爱、关怀帮助;需要的是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想成为卓越的人,仅凭自己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要融入团队,你必须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与团队和谐相处的秘诀就是: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肯定别人、赞美别人、学习别人!
(二)案例23 运动会上玩手机
解决问题的流程:
(1)老师已经打电话说了你在学校的这个事了,但是妈妈没在现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能不能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
(2)你说了,我听到了,那你对这个事是怎么看的?
(3)你也说完了,妈妈也听懂了。但这个问题出来了,一定是要解决的,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事?
结论:首先要有一个客观描述性语言,让孩子建立信任感,家长并没有一下子认同老师的观点,而是让孩子自己说。这样做不是不相信老师,而是尊重孩子,也要听听他的意见,让他把话说出来。小孩子最烦家长的地方,其中一条就是:你就相信别人,不相信我。
(三)案例36 双圈理论
结论:一定要记住,正确选择和谁在一起,把谁和谁划在一个圈里,很重要。不能把周围的人一起推到一个对立位置上。在这件事中,要先把人拉过来,先团结孩子,再和孩子一起处理所谓的问题。
(四)案例22 孩子冬天半夜吃冰激凌
案例中解决问题有三个环节:
(1)肢体语言先行,然后表达感受。
家长、孩子、冰激凌,这三个点,家长首先把自己和孩子划在一个圈里。
(2)呈现事实。
家长和孩子一起,重新认识冬天半夜吃冰激凌,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遇到什么样的麻烦,搞清楚可能发生的事实。
(3)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
家长和孩子始终是在一起的,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即使孩子选择吃了冰激凌,真的住院了,那就是你教会了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要培养会做选择、敢做决定的孩子;孩子学会了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我们要培养勇于担当、能够担当的孩子。家长采用“双圈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结论:家长要记住,当孩子有想法告诉你的时候,一定不要直接拒绝,要按照流程来解决问题,这是教育的过程。假设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我不想写作业了,我想玩游戏”等类似的问题,这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家长要学会按照流程解决问题。
(五)案例30 鱼缸理论
结论:家长一定要立志,努力把家庭氛围营造好,因为婚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就算夫妻关系不好,家长也得想办法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正在走向好的道路上。如果你家里的环境氛围不好,立马就会影响到家里的所有成员。
(六)案例37 石头理论
结论:家长讨厌的其实不是这块石头,讨厌的是朋友对待那块石头的态度和行为。朋友媳妇讨厌的可能不是他工作的公司,而是他的行为或者他传递出来的情绪。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跟另一个人分别之后,念念不忘,可能不是因为念念不忘那个人,而是忘不了那种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感觉。意识到了,调整一下,改变一下,人还是这个人,情绪和感觉却变好了。
(七)案例24 妈妈,我错了
结论:当孩子跪下说妈妈我错了的时候,女儿和妈妈的角色回来了。家长改变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妈妈做回了妈妈,女儿就跟着妈妈做回了女儿,这叫角色归位。
(八)案例38 赶紧赶紧
结论:不能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施加所谓的压力,更不能随意发泄负面情绪。如果亲子关系紧张,不是孩子讨厌家长,而是讨厌家长的过激言语和不良情绪。要理解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并且给予强大的信任和支持,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教育作用远大于埋怨和指责。
(九)案例39 家长利用卫星定位找网吧
结论:家长用高科技手段、先进的装备,成功、彻底地把孩子的心给封上了,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是无效的。我们可以看到,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讨厌的不是家长,而是家长做事的方式和对他的态度和情绪。孩子的心一旦封上,很难打开。家长需要调整和改变,可以考虑用“双圈理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用“石头理论”调整自己,解决问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科学的办法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