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在樊登读书会上已经读完五本畅销书了,之前的《即兴演讲》,此篇是《刻意练习》。因为是精华阅读,只熟听主要内容,只汲取精髓部分,所以,我想在刚放下书本尚且记忆深刻的时候,将这本书的精华以自己的方式阐述出来。
刻意练习是指在一份工作、一门技术或者一种学术上所进行的费尽心思的、刻意的、专注的练习。因为只有通过这样专门、刻意的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专家或是一个天才。
我们常说,在一项专门的事务上,倾注精力达到一万小时,我们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这是有道理的。
大家知道,天才的存在并不真的是因为受到上天眷顾,一生下来就具有某项特异功能,这只是唯心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所有的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一定是因为他们受过某些特殊的训练,并且在这项练习上持续地、有目标性、有目的性地进行,才能最终导向于天才。作为天才的他们,总是倾向于专注,总是不断重复同样一件事情,为了将他们表现出来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都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实际上,他们果然每一次的练习,都能比上一次的水准超出一点点,不断突破个人潜能,这就是刻意练习,这也是通往天才的必经之路。
举几个名人的例子给大家鉴赏一下:
莫扎特,是世人公认的音乐天才。
的确,他配得起这个称号,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谱曲,8岁写下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人生第一部歌剧,14岁指挥乐队演出自己创作的歌剧。似乎,他从一出生,就注定要与音乐溶为一体的。我们都误以为,他就是天造的英才。
事实上,他之所以成名,和他父亲有密切的关系。莫扎特的父亲老莫扎特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和小提琴演奏家。他一生有七个孩子,他曾经很想将自己的后代也培养成在音乐方面有影响力的人物,无奈七个孩子夭折了五个,仅存的两个孩子,姐姐虽然被培养成了音乐家,但她在音乐上的造诣不及自己的弟弟小莫扎特,所以老莫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小莫身上。在小莫还处于襁褓中的时候,就开始向他灌输美妙的音乐;稍大一些时候,谱写一些适合儿童口味的钢琴曲调教导小莫,这使孩子很容易接受;他将音乐融入生活,在他们家庭环境中,处处都有音乐的影子,姐姐学弹钢琴,家里又摆满了各种乐器,书架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父亲写的简谱、音标,使小莫随时随地都能受到音乐的熏陶。小莫长到六岁,老莫又带着儿子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大型音乐演出,他开阔了视野,小小年纪就对音乐有着崇高的追求。在通往天才这条道路上,老莫可谓煞费苦心,他们经历了大量的常人无法想象的有明确目的的练习,终于,这位音乐天才横空出世。
再来强调另一位人物,帕格尼尼。年轻的帕格尼尼在一次大型演出中,曾经出过意外,连续三根弦都绷断了,当时观众都非常紧张,屏住呼吸为他捏一把汗,却没想到,他用仅剩的一根弦从容不迫地完成了后面的演奏。当时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欧洲,他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成为音乐史上的传奇。
然而事实,这并非意外,而是他故意而为之。他故意在音乐会现场使用不合理的重力绷断了琴弦。他这么做的起因是因为他的爱情。那时的帕格尼尼爱上了一个姑娘,他为她写歌谱曲,曲子似是一对情侣在诉说衷肠,他在练习过程中突发奇想,能否只使用两根弦弹奏,一根代表男声,一根代表女声?在不断重复、严谨的练习中,他真的能做到只用两根弦来演奏。练习到足够熟练的时候,他又冒出“只用一根弦”的歪主意。为了这个歪主意他又不断刻苦练习,当手法练到炉火纯青之时,在演奏会上,他才胸有成竹地故意拉断了那三根弦。
由此可见,杰出并非天赐禀赋,天才也绝非与生俱来,而是刻意地进行练习,做刻苦的练习。
但我们发现,同样一个项目,同样一组起点的人来进行训练,有的人效果好,有的人效果不好,原因是因为练习的方法不一样。
如果想在一项领域里成为行家里手,要掌握几种正确的方法:
一、一万小时法则。持续在一件事情上刻苦训练,而且要精力集中,还要不断反馈、总结、纠正,坚持三年,积累量达到一万小时,就会在这个领域里取得好成绩,进而成为这个行业的高手。这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并且因人的生活习惯和专注力的集中情况,有些人甚至不需要一万小时,几千小时就可达到。
二、有目的地练习,而不是机械化地重复地做一件单一的事情。首先要设立目标,将目标分解,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达成每一个细微的小目标的过程中,都适当给自己一次鼓励。其次,在练习过程中,要保持专注的状态,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整个脑子只有这一件事,坚决将这件事情做好,一心一意只想将这件事情做好。接着,还要在一个阶段的练习结束后,及时总结反馈,将错误的行为纠正过来,将面临的问题解决掉,一次次纠正缺陷,一点点提升。第四点,走出舒适区。在练习越来越熟练之时,舒适感也会越来越强,这时,就要挑战更高的极限,让自己不那么舒服。挑战新的目标,一定会让人感到枯燥与痛苦,我们就应该一次次挑战这些枯燥和痛苦,把它们都降服了之后,我们又会感到舒适,但接下来,再挑战另一个高度,在不舒适和舒适中循环交替,技能就会越来越强。
三、在练习遇到瓶颈之时,绝不放弃,调整大脑的适应能力。所有的天才都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决心。之所以遇到瓶颈,不是事实又多么困难,而是大脑给了我们负面的指令。事实上,人的潜能无限,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只要突破心理障碍,意愿调动起来,下一次练习,将更能达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四、当成效已经彰显出来,能力已超出一般人,这时,练习又上了另一个能力攀升期。当我们的头脑和身体已经适应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极限,我们的心理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心理表征。在长期的大量的专注练习中,杰出人物对本行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局面,在大脑里创建了高度复杂又精密的心理表征,它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能够预想更多不同的结果,还能对信息进行过滤、提炼,从而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这是通往“天才”的最后一道桥梁,我们要合理运用这种心理表征,使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
了解了这些铁律,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成为天才,但如果能将这些铁律应用到工作中,我相信不论哪一门工作,都能做得卓有成效,并深得老板和上司的赏识。那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把它当作是一门刻意练习的功课:如果是写文书,每次写完后,进行总结修改,寻求更简洁明了的文法,下次就能一定能写得更简洁明了;如果是做PPT,若能将一篇长篇累牍的年终报告,通过几张画面质感好、图表形象、数据清晰的灯片陈述出来,相信老板也能心悦诚服;如果是策划活动,固有的方法可以引用,但环节是否可以再精减点,主持的串词是否可以再生动点,这些都应该不断地思考、总结,从而一次次解决问题,更深层地提高效率。
凡事都这样刻意地练习,专注地进行,像“通往天才这之道”一样严谨对待,认真执着、坚持不懈,就算不能成为行业“天才”,那至少也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从而受到身边朋友的赏识和尊重,那也不失为明智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