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件事总与我们教师密不可分。在学校里,我们谆谆告诫学生好好学习,课堂之外,我们也总是“学无止境”的坚信者,“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者。学习到底如何真正发生,让我们走近心理学家的解读,了解学习的奥秘。
学习是什么?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个人解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特定情境)长期坚持教育写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练习、反复经验),而具备卓越教师的特定品质(持久变化)。
学习的分类
学习的分类
关于学习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经典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在育儿生活中的运用
正强化:我与孩子约定积攒20个点赞印章即可获得一个礼物。点赞印章获得途径:学习(英语,认字,阅读,思维,背诗)打卡和做家务。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态度和动手劳动习惯,我给予她物质奖励,即为正强化。
负强化:有时,孩子吃饭时表现不佳,我与她约定,好好吃完饭,她可免除一次家务。
消退: 有时,孩子无理取闹,哭闹不止,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此时,父母不予关注,其行为会渐渐停止。
惩罚:孩子犯严重错误,如动手打父母,父母予以惩罚(打屁股),以减少或消退其不尊重父母的行为。(呈现性惩罚)
不好好坐下扎辫子就不让看动画片。(移除性惩罚)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在生活中如此常见、实用,理论再佳依然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给予正强化,要避免孩子为了奖励而学习、劳动,而应引导其体会其中的乐趣。惩罚这个手段要少用,惩罚后要及时指引正确行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尝试,在尝试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