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婴孩时期,就有情绪,哪怕没有什么思想,人体本能的需求也会表现在情绪上,开心了“咯咯咯”地笑,饥饿时哭喊叫闹,没有安全感时紧张害怕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认知理念不同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情绪,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满足的心理需求。
开心,是为了强化所有美好和幸福。
出门旅游,来到一片花海,天蓝云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简直就是人间天堂,A说:“哇,真美啊,有生之年能够欣赏到如此人间美景,也不枉活一生了。”A感到景色秀美,心里感受着美好和幸福,由心而发的感慨。同行的B表情淡漠,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只是花多了些,蓝天白云常见,不稀奇,值得那么大惊小怪?”B的心里没有感受,他没有觉得惊艳和美丽,说白了,B的心力不足,开心也是一种能力。
开心这种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放大和巩固我们所经历的美好与幸福的感受。
保持开心的状态可以培养积极的心态,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关注自身健康,培养兴趣爱好,学会放松,感恩生活,不过度比较,等等这些,都会带来满足感和开心快乐。
愤怒,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攻击别人。
每个人都表达过愤怒,“这件事怎么能这样处理?”“他怎么能做出这等事情?”“气死我了,他竟说出这样的话。”……不胜枚举。大都是因为他人的做事方式或做事结果或说出的话或传过来的话不符合自己所思所想,而表达出的一种情绪,声音提高,话语变重、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攻击他人需要自己付出代价。不是有一句话嘛,“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当我们陷入愤怒的情绪中时,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心。
愤怒会消耗我们大量的心理能量,使我们难以专注于积极、有益的事物,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降低生活的幸福感和工作的效率。
学会以平和、理智的心态去应对,而非让愤怒主宰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过上更健康、更有质量的生活。
悲伤,是为了得到同情和帮助。
悲伤更多的还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失去、挫折、痛苦等。
当我们表现出悲伤时,可能会期望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可能是一种寻求支持和安慰的方式。但并非所有的悲伤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很多时候悲伤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不如意之事的真实反应。
我常常被那种哽咽和眼含泪水的悲伤情绪影响着、感染着,这种人内心的痛苦比那些号啕大哭更加使人同情和感同身受,他在压抑着自己,他并不一定想得到同情和帮助。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同事,她爱人因病去世,我们去吊唁时,她开始很平静,握着手和我们诉说,老公已经病了几年,她也算尽了义务。当我们说要走时,她竟突然号啕大哭起来,嘴里嘟嘟囔囔地说着什么,扭脸看一眼她,她竟然没流眼泪,还偷偷看我们,这是什么操作,弄得我们想走也走不了,只能留下来安慰她,场面只有尴尬,没有多少悲伤。
害怕,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回避危险。
确实,害怕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在人类和许多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害怕这种情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面对黑暗、孤独、环境等危险或威胁时,害怕会促使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需要我们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这种本能反应帮助我们避免了许多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
同时,害怕也能在心理层面上让我们对某些行为或情境保持警惕,产生畏惧,从而减少冒险和犯错的可能性,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经常有案例在媒体公布,挑战极限,不惧危险,最后失去了卿卿性命。敬畏大自然,量力而行,珍爱生命,因为生命之于我们只有一次。
得意,是为得了赢得欣赏和尊重。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表现出得意,可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成就、能力或所拥有的东西来获得他人的欣赏和尊重。然而,过度的得意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
有自我认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成就和优势,不夸大也不贬低。在表达得意时,要关注他人的反应和感受。如果发现别人因此感到不适或有负面情绪,就要及时调整。将得意更多地转化为对自己的内在激励,而不是过度向外炫耀。比如,把成就作为继续进步的动力,而不是仅仅用来博取他人的称赞。学会谦虚,在分享成功时,同时提及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让别人觉得成功来之不易,而非轻而易举。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表现得意的方式和程度。
适当的得意可以,得意过度“忘了形”那就要出问题,乐极了就要生悲。
嫉妒,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当我们产生嫉妒情绪时,往往是因为看到他人拥有了我们渴望但尚未获得的东西。这种情绪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内在需求的外在映射。它可能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渴望和追求,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成就、关系或者其他方面的目标。
嫉妒常常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和引导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如恶意竞争、破坏关系等。所以,关键在于当嫉妒情绪出现时,我们要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激励自己通过正当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
有了嫉妒情绪,我们要正视嫉妒情绪。当意识到自己产生嫉妒时,不逃避不压抑,坦然接受它的存在,并冷静地分析产生嫉妒的原因,深入思考。探究被嫉妒对象所拥有的东西为什么会引发自己的嫉妒,这背后反映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渴望和需求,然后根据自己明确的需求,设定具体、可行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确保这些目标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和能力的,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了实现目标,详细规划出每一个步骤和阶段,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学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把它们视为成长的机会。时常回顾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给自己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增强自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嫉妒是坏情绪,怎么把坏情绪变成对自己的一种激励,需要理智控制和方法。千万不能把嫉妒的情绪转化为憎恨和报复,最终,伤害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
压抑,是为了获得安全而拒绝冲突。
压抑情绪或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以避免可能引发的冲突和潜在的危险。
当个体感知到冲突可能带来不利后果,比如破坏关系、遭受指责或面临其他负面情况时,选择压抑自身的想法、感受或冲动,能够在短期内维持表面的平静和安全。
然而,长期过度的压抑并非一种健康的应对方式。它可能导致内心的积累和负面情绪的恶化,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处理冲突,可能更有助于建立真实、健康和稳固的关系,以及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意识到自己正在压抑情绪或想法,并且思考这种压抑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自我观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反应模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对象,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可以是与信任的朋友、家人交流,或者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在面对可能引发冲突的情境时,尝试以平和、理性的态度进行沟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同时也倾听对方的意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明确自己在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底线和边界,当他人的行为越过这些边界时,勇敢地以恰当的方式提出,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学习一些放松和减压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帮助自己在面对压力和可能的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相信自己有应对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价值感,从而减少因为害怕而压抑自己的情况。如果自己难以应对,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抱怨,是为了被倾听、理解和关注。
我们往往认为,抱怨就是一味地宣泄负面情绪,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人们抱怨并非单纯地为了发泄负面情绪,而是内心渴望他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声音,理解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并得到相应的关注。
一个人选择抱怨,往往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或者自身的价值未被认可。通过抱怨,试图引起他人的注意,以获取支持、安慰或者解决问题的建议。
过度的抱怨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不仅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循环,也可能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厌烦。
当有抱怨的冲动时,先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明确抱怨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培养积极的心态。某一天炒菜时,丈夫把玻璃菜盆放在火跟前,待到盛菜时,冲一下玻璃盆吧,玻璃菜盆遇凉水破粹了,声音特别大,妻子过来,如果说:“弄什么弄,干一点小事就要价钱?”你是什么反应?如果说:“没事,没事,不就是个玻璃菜盆嘛,那是一件赠品呢。”然后,默不作声地拿起毛巾开始收拾,直到收拾停当,家庭气氛平静安好。
学会用乐观的视角看待事物,多关注事情好的一面,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遇到困难和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寻找解决方案上,而不是一味地抱怨。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运动、冥想、与朋友倾诉,释放负面情绪,避免让抱怨成为主要的宣泄途径。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因为这些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你减少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