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问:“如果只在心上求至善/智慧/天理,是否会遗漏天下间许多事理而不能穷尽所有?”
先生答曰:“心就是天理。天下没有心外的事情,没有心外的理。”
徐爱又问:“例如对父母孝顺,对君王的忠心,对朋友的诚信,治理百姓的仁爱,这其中有很多道理。恐怕不能不探究吧?
先生回答道:“这种观点遮蔽人们很久了,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破的。今天姑且就徐爱提到的这几点进行探讨。
例如对父母孝顺,不是在父母身上寻求个孝顺的理。对君王忠诚,也不是在君王身上寻求个忠的理。对朋友诚信,对百姓仁爱,并不是在朋友身上或者百姓身上寻求个诚信,仁爱。(上述这些理)都在我们的心中。心即是理。如果这颗心没有被不当的私欲遮蔽,那此心便是天理。不需要外界一丝一毫的理介入此心。用这样精纯的天理之心,表现在父母身上,便是孝顺。表现在君王身上,便是忠心。表现在朋友,百姓身上就是诚信和仁爱。所以只要在这颗心上下‘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就好。”
徐爱再问:“听闻先生的开示,我感觉有些明悟了。但之前的观点萦绕于心,还是有不释然理解的地方。例如孝顺父母这件事,有‘温凊定省’一说,这其中的许多细节,难道不应该探究吗?”
先生答:“为什么不探究?但是要分清主次。首先要让内心摈弃不正当的私欲且存养天理。例如讲求冬温(‘温凊定省’其中的温),是因为此心发出的为孝(才有的结果),这其中不能有任何不正当的私欲掺杂(才会做到温凊定省)。讲求夏凊(‘温凊定省’其中的凊),同样也是因为此心发出的为孝(才有的结果),这其中也不能有任何不正当的私欲掺杂(才会做到温凊定省)。讲求的只是这份心。这颗心如果没有不正当的人欲,纯是天理,是个有孝的心,那么冬天时自然会考虑到父母寒冷,便去寻找温暖的办法。夏天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炎热,便去寻找个凉快的办法。这都是那颗纯乎天理的心在孝上的体现。所以必须先有这颗纯乎天理的孝心,才会做到‘温凊定省’这些细节。就像树木,这颗纯乎天理的孝心便是树根。‘温凊定省’这些细节便是枝叶。必须先有根,才有枝叶。并非拿枝叶,去种植树根。礼记中说道‘有深切爱心的孝子,必定有和谐的心态,有和谐心态的人,必定面露愉色,面露愉色的人,必定有美好和顺的容貌姿态”
【详解】:
阳明心学在我们当前社会比较火热,原因有很多。可以说他丰满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让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或者说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让我们知道了何为本源何为良知。但有一个细节,也是作者对《传习录》爱不释手的原因,就是此书中的言语,不似《论语》《道德经》《易经》等难以理解。自从我们开始流行白话文,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愈来愈下降。而心学,距离我们只有500年,而且阳明先生讲学很直白,钱德洪/陆澄等学生的整理能力也较强。所以心学的主旨,才得以在当世弘明。至于《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因为年代久远,各家学者也有不同见解,难以统一。包括作者本人,阅读许多所谓当代‘大家’的注释,也并非100%赞同。
《传习录》这本书,字数越多的片段,理解起来越易,字数越少,理解越难。本段属于字数较多,作者只摘取其中部分重要意义进行解读。
1.心学在当代被认为是唯心主义,这个论断作者赞同一半。究其原因,唯心或唯物是自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后,被现代学者强行嫁接,弄个的四不像的中西结合,才强行把哲学思想,划分为唯心和唯物的派别。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并未区分唯心唯物,更倾向于一体思想。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涉及到思维方式,文字的力量总是弱小的。希望读者能仔细体悟,如果用一段话来描述,那就是“我心澄明,发于事,事成(唯心);事成,究于心,心明(唯心)。”
2.“去人欲,存天理”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让人们没有七情六欲,而是去掉过少或过多的不正当的人欲,存养符合道义的天理/心体。心学的主旨思想也并非让人没有七情六欲,而是更加中道的思想。随着后续解读,对这段话的含义会愈加明朗。
3.心学讲究在心上下功夫,心澄明,自然发于外,则符合天理。
4.温清定省:“谓子女朝夕,四时侍奉父母起居,问其安好。”
温凊:温是温被,凊是扇席。形容子女非常孝顺。;定省:古代儿女早晚向父母问安。
5.世间人和事千千万,如果在每个人每件事上寻求道理,那么穷极一生,也无法成圣。因为人和事物,实在太多。所以要在自己的内心上探求。
6.一些人太过于追求细枝末节,忽略了主干的培养。拿我们当下来举例子,物质社会总以为给父母买东西就是孝顺,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是否要用心考虑,父母到底需要什么?即便是购物,起码让自己买的东西是父母所需的。如果不知道父母需要什么,那就证明,自己还未做到心体澄明,表现在孝上,自然不足。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