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一章 童年 @我的人生上半场
1984年冬天,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距离乡镇15公里,距离市区近35公里,在那个自行车和收音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我们村犹如与世隔绝,除了大人们偶尔进城采购一些化肥,农药,种子等农用物资之外,在小孩子的眼中,我们村还有周围的村庄已经是我们能够知道的全部,偶尔来一个小商贩我们都感到无比新奇,因为他们总会带来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一些稀奇玩意儿。
儿时的生活简单并快乐着,跟村湾的小伙伴们玩玩游戏,跟着妈妈后面拾到菜园,喂喂猪,放放牛,遇到春天了偶尔还可以顺道摘摘花,摘点野果子吃,对了,那个香甜可口至今都觉得无可比拟。农忙季节,爸爸妈妈都在辛苦劳作,送一壶凉茶、捡一捡稻穗、看守一下要晒干的稻谷或小麦、牵一牵麻袋便成了我的日常,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偶尔可以开开荤,因为每逢过年杀猪总会存点腊肉或香肠,待来年两季农忙时请互相帮忙的亲戚吃饭时派上用场。农闲时,时不常的也跟大人们一起翻山越岭一起捡一捡梨树菌(后来才知道那是灵芝)、掏一掏蜈蚣,虽然偶尔被蜈蚣夹一下,被马蜂蛰一下,被洋辣子摸一下,但也阻止不了我们跟随的脚步,毕竟这都是可以换点钱买买农资、凑点学费的,因为在那个年代,交了公粮,留下口粮,剩下的粮食卖掉才能换点钱,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最快乐的时光还是过年了,每逢这个时候,辛苦喂了一年的猪也要登上餐桌,池塘里的鱼也被打捞起来分给各家各户,下蛋的老母鸡也会杀个两三只,青菜萝卜白菜终于不再是我们的全部,正月里,家家户户的拜年串门,花生瓜子米子糖都可以吃个够,偶尔还可以吃到糖果,当然,压岁钱那是没有的,这可是长大之后才见过的东西。
小时候家境比较贫穷,父辈也不像别人家那样有父母及兄弟姐妹在身边可以互相帮衬,谦逊温和的为人处事,辛勤的劳作是我们家生存的基础,反倒是我母亲的娘家人比较多,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妈姨父都在村子里,他们也是我除父母外最大的依靠,我已经记不清在他们家吃过多少顿饭了,至少在我上了村子里的小学后,我的每一顿中午饭几乎都是上他们家吃的,至今我都非常庆幸我有这样对我好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还有姨妈姨父,是他们和我父母一起养育了我,现在有些人已经不在了,但我每每想起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让我泪如泉滴,尤其是我外公去世时,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魔都刚换工作无法赶回送别,至今深感愧疚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苦楚。
当然,对我好的还有我结识的干妈一家,他们一家还有三个姐姐,从小干爹干妈就当我是自家儿子一样对待,有好吃的就会叫上我,就连后来到十几里之外的乡里上小学经常都是三姐骑自行车驮着我去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回放学下过大雨,泥泞的道路寸步难行,很多路段自行车无法骑行,黄土淤泥早已漫过脚踝,三姐用自行车驮着我推着跨过一段又一段障碍,也许她自己早已遗忘,但在我心里却永生不会忘怀。
父亲是个木匠,还会做一做油漆(据说还是自学,没拜过师),村里有谁需要做个桌椅板凳什么的都会找他,在村子里也是是一个手艺人,小时候对我也很严厉,可能也是出于对父亲天生的畏惧吧,毕竟在那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爸爸好像并未打过我。不过在我儿时的印象里,除了时不时看着父亲用手里的锯子、刨子、斧子和凿子做出一件件家具出来,已经没有过多的印象,因为,在我八岁的那年,为了生活,他就跟随当时干妈家大姐的朋友一起去了遥远的北方——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