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1136天 22.7.16运动打卡第307天 2049h 约练642
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小学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当然“玩儿”在此阶段依然占着不小的比重,如果父母只顾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忽略了“玩儿”,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不同的年龄阶段做不同的事,该在这个阶段的做的事没给做,很可能会在将来某个时刻“退行”回来给补足。
童年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发展形成期,外界评价对此发展很重要,所以父母要多肯定和欣赏孩子,同时也需要帮助孩子消化可能来自老师的负向评价。在孩子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切勿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与评判。
在此阶段,父母需要重视孩子“学会学习”,而非单纯的学习,学会学习远比眼前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
童年期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维度有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等,以及社会支持因素、情绪情感、学业经验、同伴交往及自信心等,父母和老师需要积极努力为儿童形成良好自我评价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而自我控制能力则体现在是否能实现“延迟满足”,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以及所处阶段的差异,就会体现有不同的表现。父母不能因为没能实现“延迟满足”就给孩子“贴标签”,可能再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可以实现。
同时“延迟满足”的前提是“及时满足”,如果孩子在幼年甚至是婴儿期未能被“及时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是不足的。试想,一个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如何能够实现“延迟满足”呢?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1.记忆的发展,试验证明,6-8岁是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与提示效果最好的时期,记忆策略包括复诵、组织、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等。
2.思维的发展,此时正处于具体运算水平,主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其中9-10岁是转折期,此时的家长既要关注学习和成绩,也要注重陪伴与游戏,慎用成年人的模式去评价甚至贴标签,保持足够的欣赏和好奇,就是对孩子的支持。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水平的发展,以及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同伴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是主要的社会性发展体现,对孩子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培养其集体归属感,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自我概念的行成与发展,增加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珍重儿童的伙伴关系,协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有三种类型,受欢迎型、不受欢迎型、受忽视型。
受欢迎型儿童的特点,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能力强、助人、合作。不受欢迎型儿童的特点,攻击性强、不友好、合作不良、恶作剧。受忽视型儿童特点,退缩、依赖、顺从、安静、不善交往等。
当然这些并不一概而论,只是可提醒作为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以及如何协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如果能在此发展期,很好的建立和同伴的友谊关系,对儿童后续发展甚至以后的整个人生都意义非凡。可以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社会交往方面相互支持、情感上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谁对我好谁帮我就是好朋友,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可发展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对此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父母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交友情况,而不至总用自己的“交友观”去看待。
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亲子关系和父母的婚姻关系,所以父母尽量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当然如果实在处理不好也不要自责,不因婚姻关系而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因对孩子爱而容易“帮助”孩子做过多的安排,而过多的安排就容易成为“控制”。从儿童的发展情况来说,家长对儿童的控制力量随儿童的成长而发生变化,在孩子6岁前,以父母控制为主,6-12岁,调整为共同控制,孩子需要“参与意见”,12岁以后,则以孩子控制为主,虽然父母依然希望能“帮助”孩子,可发展规律证明,此阶段需要更多的“放手”以成全孩子的自我成长。
而很多不良的亲子关系正是由“控制”与“反控制”而开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论何时,都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而放弃了原本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1.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儿,2.让孩子适当的做些家务,3.让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4.让孩子关注新闻,5.让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6.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等等。良好的人品、奋斗的精神、高自我效能、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大于学习成绩。
亲子教育三原则:关系大于教育,用成长、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