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至12岁之间,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习是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该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学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涉及多种要素。其中有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身就是认识和认知过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丰富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所学不断内化于己,不断地引起其智力,个性,社会性诸多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在童年期儿童的记忆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儿童的主要系策略有:复读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过度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两部分。
童年期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标准,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同龄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包括道德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要关注儿童在这一时期受欢迎程度、不受欢迎程度和受忽视程度。
同伴交往的高级形式是友谊。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要及时发现童年期选择朋友的因素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又是任职最长的教师。家庭及其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重要而又最深远。
这个时期我们要注意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最后总结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属于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这种变化趋势表现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值得父母和教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