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毛选》,读到延安整风时的三篇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虽然以前也不止一遍学习过这些文章,但是经典的价值就在于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读一遍就有一遍新的收获,常学常新、常读常悟。
读书过程中,我对教条主义有了一些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实践中走了不少弯路。一大的参加者13人中,脱党的、叛党的、牺牲的,接二连三,最后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这就是鲜明的例证。
为什么举步维艰、屡屡受挫?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条主义盘踞党内。无论是“左”的错误还是右的错误,归结起来都与教条主义不无关系。
比如说“左”倾,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一个赛过一个,有盲动、有冒险,其实就是落入了教条主义的泥潭,偏激地相信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就是圣经,一切行动都得对照书本上的规定,结果遭致的是一个更比一个的惨败。
比如说右倾,遇到敌人举起屠刀就瑟瑟发抖,打心眼里惧怕斗争,不敢对敌亮剑,实际上就是教条地认为自己寡不敌众,每逢强敌必然失败,先是陈独秀,后是陈绍禹(1937年从苏联回到延安的王明),都有这个毛病。
愚以为,教条主义的根子在于懒,甘做思想上的懒汉和行动上的懒虫。不管是激进的还是消极的,都是想依赖现成的倚靠。不愿结合实际,不愿开动脑筋,不愿自力更生。
如此一来,教条主义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严重的。生活如果总是教条来教条去,那还有什么美好的滋味儿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