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关于高级心理机能的理论是他建立其他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是建立在该理论的基础之上。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具有某种天生的能力,例如感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等,这些能力是个体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能力,称之为低级心理机能。在儿童与成人或更为成熟的同伴交往中,这些基本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更为高级的、复杂的认知功能,如观察(有目的的感知)、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等,称之为高级心理机能。他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往在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维果斯基感兴趣的是儿童发展的潜能,而不是儿童在某一特定点的发展水平,因而,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把“最近发展区”界定在“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
这个“区”的定义就是一个儿童的表现和同一个儿童与成人一起活动或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辅助下活动的表现之间的差异(以时间为单位表示)。例如,两个儿童接受 8岁儿童心理测定标准的测验,在标准化的辅助下,第一个儿童达到9岁儿童的水平,而第二个儿童达到12岁儿童的水平,那么第一个儿童的最近区是1年,而第二个儿童的最近区是4年。
在最近发展区内,成人或是同伴的帮助的实际形式是多样的:如用模仿的方法示范、列举实例、启发式提问、由成人进行监督,以及最重要的—作为发展的积极因素的集体活动等。“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儿童发展的途径,其蕴涵的重要思想是:儿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与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社会交往而获得的。维果斯基说:“如果儿童在最近发展区接受新的学习,其发展会更有成果。在这个区内,如能得到成人帮助,儿童比较容易吸收单靠自己无法吸收的东西。”
近些年,西方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思想在儿童学习中的价值。儿童的计划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水平均比缺少帮助时有显著提高。
分歧意见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教学与发展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学;所谓相互联系,指教学可以让儿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推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考夫卡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这种折中论看起来十分的辩证统一,但由于它只是指出了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而未能正确指出教学是怎样给发展带来原则上的新东西的,即未能真正解释教学对儿童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条件、途径与机制,所以实际上还是未能真正解释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由于缺乏联系的中介而未能真正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想要包含的第三层基本含义,即在肯定教学对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在肯定儿童是自身发展的主体的基础上,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来揭示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条件、途径与机制。
就条件而言,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所以维果斯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见,最近发展区概念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后者只是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其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而作为概念的最近发展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质是一种建立在批判与反思基础上的、旨在揭示教学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了解并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其包含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它只是教学发挥对儿童发展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如何把这种促进作用变为现实,还需要最近发展区概念阐释作用的途径和机制。[1]
最近发展区与教学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研究这一思想对于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非常有益的,也利于我们的教学面对全体,使学生各有所得。
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
在维果斯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设定。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进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例如,初中一年级负数的教学,学生过去未认识负数,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可用温度计测温度的例子,在零摄氏度以上与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时候的温度怎样表示,以吸引学生,使他们渴望找到表示这些量的数,从而解决他们想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而引起的心理机能的矛盾,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负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应采取适应的手段。教师借助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教学方法、手段应考虑最近发展区。如,在初中二年级的相似三角形教学,可先带学生做教学实验,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测量学校校园内国旗旗杆的高,这样学生感到兴趣,旗杆不能爬,怎样测量呢?心里感到纳闷,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得到一些数据。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当然学生在未学相似三角形知识之前是不懂的。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的矛盾,再因势利导,然后回到课堂。这样比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根据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的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如遇到较难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例题,不一定全部照搬课本,以便各有所获。对于个体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识能力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他们不满足按部就班的学习,迫切希望教师传授给他们未知的知识,要求更有深度的广延。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例如,有的学校办提高班,给他们开小灶是较好的做法。而有的学生成为学困生,是因为教学不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这一批学生。例如,有一道题目是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一例题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绝对听不懂,为了使学生各有所得,教师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对部分学生只要求能按照题目要求画出等腰梯形的图形就可以了,进而降低了要求,也充分顾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有所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作多层次的要求,避免个别学生交不上作业的局面,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各有所为。同时由于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就有领会,理解能力的差异。他们不善于借助分析、结合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领会、掌握知识。但可能长于较具体、形象的思维。所以教学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例如,在初中一年级讲幂的运算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这样一个关于幂的符号取决时,教师应由形象到抽象顺序,先举例子,正数幂:(+2)=4,3=9。负指数:(-3)=9,(-1)= -1。让学生直观观察,一起总结规律,然后再提出性质,an=b(当a>0时,b>0,当a0,当a<0,n为奇数时,b<0)。这样的教学方法较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尽管某些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我们教育者的要求。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乐,促进学生在点滴教学中提高数学素质。只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必定能让学生各有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
实践意义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