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阳气不足,就很容易生病吧?”
岐伯,“是的,如果把人比作一个国家。阳气不足,就等于国家的边防被削弱了,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邪气侵入身体,就容易生病。”
黄帝,“冬天有时候起床太急了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心跳得厉害,脑袋晕晕的,怎么回事呢?”
岐伯,“冬天起床要舒缓一点,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的人,更要慢一些。因为冬天寒冷,阳气是最不活跃的时候。刚睡醒,阳气刚刚从五脏经脉转入阳经运行,就像汽车还没有充分启动起来,这时候起床太急就会扰乱阳气的运行,更容易受风寒。
睡眠的时候,身体处于基本的维持状态,心跳缓慢,耗氧最低。而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人,身体气血亏虚,血液循环差。突然起床,如果猛烈活动,就相当于还没热身就直接上高速了,会突然加大心脏负担,大脑也缺血缺氧,就会心跳加速、头晕眼花,甚至引起中风或者各种心脑血管突发疾病。”
黄帝,“冬天起床要注意什么呢?”
岐伯,“彻底清醒后,穿好衣服,慢悠悠地下床就可以了。”
岐伯,“对于老年人,可以醒来后慢悠悠地坐起身,最好是用手支撑着侧身坐起,穿好衣服后坐在床边一二分钟,然后再走动,让全身气血自然地流动起来,就好了。”
黄帝,“夏天,不少人感觉心烦气躁,热的脑袋蒙蒙的,全身绵软无力。今年夏天的时候,村里老刘走着走着就晕倒了,全身发烫。我给他拖到树荫下,不停扇风,一点点喂温水,好半天才缓过来。”
岐伯,“老刘这是中暑了,你做的对。夏天暑热盛,要避暑。对于身体底子不好的人,暑热更不好受。暑热是阳邪,脾虚气血不足的人被暑热消耗了气血、津液,会感觉全身绵软无力,说话气短,昏昏欲睡。夏天可以吃些时令的瓜果蔬菜,既给身体补充津液,也能清凉解烦,平衡暑热。”
岐伯,“中暑之后,有的人出汗多,心烦气躁,喘粗气,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这是暑热扰乱了心神。如果发高烧了,一定要赶紧出汗,出汗把暑热排出去就好了,另外大量出汗要注意补充盐水。如果发高烧又不出汗,要马上把体温降下来。”
黄帝,“有时候,感觉脑袋像被一床湿乎乎的棉被裹着,昏昏沉沉的,这是湿气太重了么?”
岐伯,“是的,湿邪的特性是黏滞,就像浆糊一样。头部是诸阳汇聚的地方,阳气要自然流动,脑袋才感觉清明。湿邪妨碍阳气的运行,就会让人感觉昏沉沉的。如果又有湿又有热,湿热长期停留在筋膜处,就会使筋膜不再柔韧,就像橡皮筋失去了弹性一样,变得松垮垮的或者拘紧。松垮垮的筋膜让关节使不上劲,拘紧的筋膜让关节僵化屈伸不利。”
黄帝,“湿邪真是个麻烦玩意。”
岐伯,“是的,所以平时要养护好五脏。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祛湿,根本还在于让脾胃强健,脾是身体自行运化水湿的主力。运化能力强大的脾,可以从食物获取营养精微供身体使用,脾运的能力不行了,食物就会变成湿邪了。”
黄帝,“去年冬天,村里老周出门吹风了,回来就脸肿了,这是遭了什么?”
岐伯,“这是被风邪伤了。风邪属于阳邪,容易伤人的上部,比如头面部位。它善于走窜开窍,进入身体之后特别能跑,在头面部就会妨碍头部的气血、津液、水液的流动,让人头晕头疼、脖子僵硬、面部浮肿、脸部肌肉麻木、甚至口歪眼斜。”
黄帝,“阳气不足,不能防护身体,这些外界的邪气太伤人了。”
岐伯,“是的,所以要养足阳气不让这些邪气进入身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嘛。如果阳气不足,这些邪气来来去去,身体也要消耗阳气去抵抗它们、斗争它们、驱逐它们,阳气就更虚了。”
黄帝,“阳气是什么呢?就是热么?”
岐伯,“你可以叫它正气。打个比方吧,肾中一点元阳‘点燃’储存的肾脏之精华,就像划一根火柴点燃蜡烛一样,就生成了强大的肾阳。然后肾阳汇合从食物中提炼的饮食精华而壮大,就是阳气。它在全身内外流转,在时时消耗,也在时时得到补充。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种温煦身体的雾露,和推动身体各种生理化学反应的能源,它并不是单纯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