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山本耀司的这段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在这一段时间的体验、反馈、思考中感受着这句话,每一种感受都可以具象为这句的一部分。"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才会有更确切的榜样,才更清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
这些感受,从何说起呢?从这句话说起吧——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远。我是一个走的快的人,因为走的快,没有参照物会时常怀疑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能到哪里去?时常反复拉扯自己停下来,因为这一份犹豫与拉扯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自己不确定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碰撞的过程中一下就感受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以后必须要把注意力放在日常的课堂中,练本领就要在日常中踏踏实实的去做、去和自己较真、去改变。在整个过程中,真的确切的感受到了一群人可以走很远。
接下来说一下,准备吧!刚开始准备公开课时很迷茫?该怎么弄?该如何去做?完全不知道。就一直在看优质课,一直在不停的改课件,改衔接语,整个过程都很焦虑。现在反观,焦虑的原因在于我对整个流程的不清楚,在于我对教材教学的把握力,在于我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最细节的东西,我只停留在表层,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所以才会很焦虑。对于焦虑的处理,那还是需要得从自身出发提升教材教学的解读力,抓细节,多看优质课,多反思。准备公开课的时候,要多观看优质视频,构建自己的课堂框架,在往框架里添加内容。在磨课的时候需要分析不同学生的学情情况,在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到最优。
在说一下过程吧,在过程中我不自信,对课堂的预设不够,对课堂的把握不足,随机应变力弱,这产生的原因来源于我清楚我自身存在的问题, 但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较真的修正,所以会担心、会慌乱。为什么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呢?第一舒适圈待久了;第二没有忧虑意识,觉得当下挺好的不愿意改变;第三知行合一本身就是一件巨难的事情。要自信起来,还得逼自己走出舒适圈,去做。
这是一次碰撞、学习与提升的过程,也是突破舒适圈的一次尝试,是一次经历,尽管过程不如意,但过程中看见别人,也看见自己。以后的日常中要去抓自己的小习惯,多扣细节,要较真的对自己负责,沉疴痼疾应该好好治理了。从0到0.5不难,从0.5到1是要跨越自我这一难关,现在打破重塑,还不晚,缺的不是勇气,缺的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较真。真的很感谢,杨老师创造的机会,王校长给予的时间,朋友给予的指导与意见。实践与时间是最好的答案,蜕变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