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期,光有流程制度还不够,那只是框架性地指导员工工作。还有很多你看不见的缝隙,要用方向性的价值观去填充。
你可能觉得,价值观这么虚的东西,这是公司决策层的事,跟我的管理工作有什么关系呢?你如果这么想,那可就危险了。
1、价值观是制度之外的行动指南针
作为中层管理者,你至少要从两个层面上,认识到价值观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首先,价值观是制度之外的行动指南针,它会在微观层面影响员工行为。
举个例子,你是一家水果店的店长,店里有一份价值30元的芒果,才放了3天,就出现了一些霉点;但是公司的制度写的是可以存放一个星期。你会怎么处理这份芒果?
你看,制度之外的缝隙,出现了。员工到底是该主动销毁品相不好的水果呢?还是应该降价销售或者切成果盘继续销售呢?你很难说哪个选择是对的,哪个选择是错的。
这个时候,价值观就可以起作用了。
如果这个团队的价值观是质量第一,那就应该主动处理掉品相不好的水果;但如果这个团队的价值观是成本第一,那就要降价处理或者切成果盘再卖。
这是价值观的用处,它可以让员工清晰地判断,哪些东西优先级更高。
但如果你团队没有一个价值观共识,类似这样的细节,你是不可能一一去纠正过来的,你也不太可能靠制度去管这么细的事情。
(2)其次,价值观可以有效化解分歧和冲突。
因为价值观,讲白了,就是一种做事优先级排序的共识。
我曾经有一位老领导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年在欧洲负责波兰的业务,他当时无意中发现,有一次公司印刷的宣传海报上,有一个英文单词,在波兰语中是比较负面的意思,会让消费者觉得不舒服。
但问题是,所有宣传品都已经制作好了,召回的话可是数十万美元的损失,所有人的年终奖就别想了。而不撤回嘛,最多有部分消费者投诉,花几万元赔偿,说不定也能搞定。
我的老领导,就想建议把这次宣传海报全部撤回,但他当时只是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小兵,人微言轻,尽管他反馈了好几次,可是没人听他的。
结果,我的老领导被逼急了,他把墙上的公司价值观的镜框拆了下来,扛到了总经理办公室,放到了总经理的桌子上。他说,我知道,怎么做商业分析,不撤回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公司的价值观,第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我认为应该排在成本前面。
我的老领导说,他当时已经做好了被辞退的准备。因为,如果这家公司不遵从自己的价值观,那么,自己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幸运的是,他就是靠着价值观,说服了总经理。而他在之后30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践行价值观,最终成为这家500强企业的全球销售部负责人。
你看,类似这样的两难行为,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规章制度流程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价值观就是这样一个指南针,能够在出现分歧的岔路口,依然能够指明方向。
2、价值观的 “知” 和 “行” 都很难
既然价值观这么重要,为什么很多公司却形同虚设?
这是因为,要用价值观这个管理工具,在“知”和“行”两方面都很难。
(1)第一,团队员工可能不知道公司对价值观的定义,就按自己的过往习惯来。
比如,很多公司都会把“诚实守信、用户第一”作为价值观,但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算是用户第一?每个人心中的尺度都不一样。
(2)第二,就算知道了价值观的定义,但要变成行为习惯又很难。
员工会认为,价值观就是墙上的标语。你说的再多,也不过是讲大道理罢了。听宣讲的时候,可能还有点小激动、小感动,可是回到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消磨,大家就又该怎样还怎样了。
那么,你作为中层管理者,怎么把价值观作为自己有力的管理工具呢?还是从“知”和“行”两方面来抓。
3、从“知”和“行”两方面拉齐价值观
3.1 首先,说一说“知”。
之所以大家没法统一共识,其实是因为,价值观太过于抽象。
(1)所以,第一,我们要帮员工把抽象的价值观,翻译成可评估、可测量的行为。
我有一个价值观的定义:“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了怎样的行为,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比如,还是拿“使命必达”来说,单听这个词,比较抽象,但你可以这么翻译一下:
- 如果员工对上级布置的任务,行为是推三阻四,拒绝接受,导致任务失败,这属于不达标。
- 如果员工在完成任务时,能够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精力,排好优先级,保证有价值的目标实现,这就算合格了。
- 如果员工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够对内部流程和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和评估。在高度混乱和模糊的环境中,有效保证所有工作目标的实现,这就算优秀了。
你看,这样一翻译,员工就能知道,所谓的“使命必达”,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2)第二,再说说价值观的排序。
很多价值观,之所以让员工觉得空,是因为每个价值观都很正确,但彼此出现矛盾的时候,就变成了正确的废话。所以,你要帮他们做好排序,当遇到分歧的时候,员工才可操作。
举个例子,为了完成业绩,推动结果落地,有可能伤害了同事的情感。也就是说,“使命必达”遇上了“团队合作”,那么,哪个优先?
我们所在的是一个竞争极度充分的红海市场,同事们在一起是为了快速达成业绩目标,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但成不了事。所以,只要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任何事情都要向业务目标让路。
我非常建议你,把这些价值观出现冲突时的场景,拿出来做一些极端情况下的讨论,这种深入地讨论,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价值观。
(3)第三,要让员工统一共识,翻译和排序还不够,你还要学会讲故事。
我的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价值观洗礼,来自一位美国宝洁的前辈。当时,宝洁有一条价值观是“积极求胜”,听起来也很抽象。
但这位前辈,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销售,马上就要退休了,有一次他来中国做交流,我就代表同事们问了他一个问题: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你这么多年销售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销售。
他说了一个自己年轻时候的销售故事。
当时公司推出了一款洗洁精新品,可以洗水果、蔬菜,对人体无毒。可是,无论他如何跟采购解释,出示了各种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对方就是不相信。于是,他向采购要来了一瓶可乐,抿了一口,然后,打开洗洁精盖子,直接仰脖子喝了一口。对方采购被他这种拼命三郎的架势震惊到了,生意很快就谈成了。
它对我的意义在于:一下子把抽象的“积极求胜”,变鲜活、具体了。原来,一名顶级的销售人员,不应该客户说不你就放弃。而是要敢于拼搏,挑战不可能。
所以,中层在价值观传播这件事上,就要成为一个重要的讲故事高手。你要积累你自己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把枯燥的价值观,用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传递给团队成员。尽量让每一条价值观,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支撑。
3.2 说完知,我再来说说“行”。
怎么把价值观落地,变成我们可以借力的管理工具呢?
中层管理者要做的,是把价值观嵌入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管理动作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相信你是动真格的。
也就是说,你要在管理的每个环节上,都要身体力行地践行你宣扬的团队价值观。
举个例子,面试的时候,我一定会追问:“候选人在达成目标的背后,是依据什么作为出发点进行选择的?”是优先考虑客户,还是优先考虑业绩?是成本导向,还是价值导向?等等。
在选人的时候,就选择价值观相似的候选人,这样,未来要达成统一共识的概率就会更高一些。
用人时,我也会把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维度。我的做法是,每个季度,我都要求团队成员,参考公司的价值观,给自己打一个分。1分表示不合格,3分表示达标,5分表示优秀。同时,如果自评不是3分,那么,都需要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故事作为佐证。
尤其是,人事任免是职场里大家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这种时候,更要把价值观的反馈,强烈地体现出来。
比如,如果有下属为了完成业绩,编造报表欺骗公司,违背了你们诚信的价值观;或者是发生了伤害顾客体验的恶性事件,违背了你们“顾客第一”的价值观;又或者是,拒绝分享经验,违背了学习成长的价值观。但同时,他们都还是业绩不错的员工,那么,你该怎么处理?
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做到零容忍。请HR和你的上级第一时间介入,如果触碰了公司的红线、底线,我建议果断开除,并作为价值观的反面案例,给其它员工做培训。
我的理由很简单,价值观是一种做事的判断排序共识。一旦你容忍了违背价值观的一件小事发生,团队就会收到一个错误信号,那就是:“看起来你说一套,做一套嘛”。那么,你以后再说价值观,就很少有人相信了。
总的来说,你就要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把价值观嵌入进去,这样才能帮你起到管理作用。
价值观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规范员工行为,在遇到分歧的时候找到判断的抓手;但价值观在“知”“行”两方面的落地都比较困难。我给你分享了在“知”的方面,要做好翻译和排序,讲好故事。在“行”的方面,要学会把价值观嵌入“选用育留”的每个环节中。
你在落实价值观上,经历过的一个最有获得感的活动是什么?
<<<得到·汤君健·给中层的管理课30讲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