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语文教学课文时非常提倡“以读代讲”的方式,倡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去感受人物情感,理解文章内涵。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一直以来是存在困惑的。一度我感觉自己束手束脚,不敢分析文章,而是让学生多读,期待他们通过读而“无师自通”。现在想想是多么可笑!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教学实录,让我对以读代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往评课时经常会提到朗读要有层次,那么什么是层次呢?平时我们会变换各种方式,如: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等,以此来体现朗读的层次。可读了于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才体会到自己认识的肤浅。
于老师,这节课的已都代讲,大概分为五个层次: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动笔点、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于老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二)读通,读顺,读正确是“以读代讲”的第二个层次。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词句的品味和感悟。
(三)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又要求读好。即“像说话一样,自然要慢一些,当然也不要太慢。”这是第三层次的要求。
(四)要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五)加上动作和表情背读,这是第五层次的要求,也是“以读为本”的最高要求。
于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要求逐层提高,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显而易见,“以读为本”落到了实处。
朗读指导时更少不了老师的范读,于老师表演性的背读既是示范指导,也是民主参与,充分显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可见,老师的朗读功力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于老师的多读不仅有层次性,而且有指向性。通过个别读、集体读、师生竞赛读、伴以体态,动作读等方式,很自然的就在读中解释了“注视”和“紧盯”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这里,以读悟语(语言文字)和以读悟情(思想感情)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这节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悟此道者,才能科学而有效的实施“以读代讲”,凸显“以读为本”,进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未来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多多探索实践“以读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