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第九课:焦点与叙事的对话

中原焦点团队中30亚梅连续分享184天20220219周六

暖场笑话:原住民“晚年快乐”

1  怎么看待焦点与叙事的一样与不一样?

《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父死,龙凤胎陷险境,二选一,母被迫选择,儿活但失臂,女失踪。32年后,再次地震,儿女赈灾,重逢,与母相认。细节:西红柿,书本。

失而复得的爱:自责,内疚,开心。失而复得后的行动:跪。

23秒,32年。母女之间的误会与谅解,围绕的点是“情感”。焦点关注的是:你渴望活成什么样?叙事想要听懂的是:一个人内心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一个人内心被读懂,就会有温度和感动。而焦点带来的是能量,方法和方向。

焦点偏向理性的引导,通往未来的每一站都清清楚楚。让一个人更有能量的去做一件事,所以会有赞美与赞赏。特别是小学中低年龄段,我们内在评价机制还未长出来时,表扬的威力是强的。焦点会问how和what,但不常问why?,避免找借口,导向是去怎么做。焦点聚焦的是“人可以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活出渴望的生活”

叙事偏向情感性的理解和引导,前应后果脉络性的理解与梳理。叙事不去质疑,也不会赞美。叙事相信,赞美即是在告诉他该怎么做,人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在,无需通过赞美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相信。叙事通过问why,去深思,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叙事聚焦的是“人在困境中觉察,理解活成想要成为的人”

2焦点与叙事的优劣势

焦点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高效、 可操作性强、运用广泛

劣势:部分议题无法解决、部分来访没说够、理性探讨不适应部分来访

叙事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有温度、聚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导其成为生命的主人

劣势:议题广泛需聚焦、探索生命价值需酝酿沉淀、不太聚焦于问题解决

叙事处理生命认同议题,焦点处理的是生活问题的改变。焦点重在行动,叙事带来内心安定。但并不意味着叙事慢,焦点快。(叙事创始人迈克尔怀特平均咨询次数:4)叙事探索生命需要时间,但陪伴不在于久而在于浓度,要会抓咨询目标:“他想活成什么样子”。

叙事(中医的脉络性)vs焦点(西医的针对性)

3社会建构论对心理咨询的具体启发

(1)来谈者的生命独特性

(2)不评判,咨询师的责任就是搞清楚去理解

(3)具体的态度与操作手法:尊敬;访问与请教;背后一步;邀请觉察(有知有觉);邀请诠释

4案例练习:1想转行做咨询师的方明  (试试焦点)

                    2失去太太的老赵              (试试叙事)

焦点和叙事都是后现代,人性观都比较接近。两个案例都可以用焦点与叙事,但仍然有较为适合的方案。面对“”生命失落“”的议题,需要生命的陪伴和情感的梳理,叙事较为合适。想要做决定,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用焦点会得心应手一点。处理伤心、难过等情感的部分,焦点不是最合适。

5复习已学知识:

(1)SFBT:人是什么?

去病理化;抱怨背后是期待;困境中的人其实也在应对;人是自身问题的专家;人自带资源。

(故事----公主与月亮:“问问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大拇指一般大的黄金做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和脖子上的月亮不矛盾”)

答案不必向外寻,答案就在提问者这里。问题往往不是问题,有时是我们的态度和看法让它成为问题。

(2)叙事对人的相信

人是自身生命的专家;人不等于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面对问题;人值得活出他最想要的样子;人活在历史、文化、社会及关系里面;人透过诉说自己的故事重新诠释生命

(3)SFBT:人为何受困,以及人为何持续受困?

人受困很正常,不用特别去探讨受困成因。重点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就是如何脱困。(贴近、希望、能量、修行)

(4)问题解决VS解决建构:聚焦问题的知识VS聚焦于人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叙事:

人是什么?

人述说生活经验并形成自我认同;人是自己生命的专家;人重新创造建构新得自我认同

人为何有困扰?

自身经验与社会期待经验的冲突;问题内化,人等于问题;

人如何脱困?

跳脱出“谁错”;外化:人不等于问题;解构:反思,打破与重新排列;改写:发现又创造

叙事访谈历程概念图:

问题外化---------多元叙说(找观众,找支持)--------新选择的自我认同(行动)

(6)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特色:

一次咨询(想什么,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贴近、希望、能量、修行

(7)叙事:哇卡

点:抓关键词;线:从问题故事线转移到偏好故事线;面:往下问故事,往上问自我认同

需要练习:如何问出好问题。(借助卡片)

(8)思考:如何整合焦点与叙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