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或者说高氏高丽,仅就其名字与相关的基本史实而言,在中国还是有一定的传播度的,这个横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政权,曾经以顽强的姿态,与帝制中国的隋唐第二帝国对抗了数十年,并在隋末唐初的东北亚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国内关于这个政权的研究,并不算少,但由于视角的问题,许多的研究可谓是误会多多,这也连带地导致了许多历史爱好者对高句丽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知道高句丽与隋唐的恩怨的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对杨广,李世民与李治来说,高句丽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国人都会觉得,高句丽不过一区区小国,隋唐的统治者不过因为好大喜功,执意开边,所以非要劳民伤财地连年动兵而已,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安市城下的李世民不会这么认为,自从军以来,由秦王到天可汗,这位马上皇帝历经了不知多少场战斗,但即使是曾在虎牢关下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敌人,开关而出,铁骑横冲,破阵展旗,一战擒双王,震动天下的他,也不得不在冰天雪地的辽东,接受苦涩的结局。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以横向对比来说,绝不在后世的后金之下,如果隋与唐是明这般的王朝,那高句丽的军事表现就绝不会只是进行几场成功的本土防御那么简单了,事实上,即使是面对着隋唐的凌厉攻势,高句丽的表现都极其地顽强,堪称隋唐的众多外敌中最难缠的之一,虽然受限于体量与凝聚力的缺陷而最终落败,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认识到它的实力,是足以动摇当时东北亚的国际秩序的。
许多中国的史家,是不承认高句丽为一个半岛政权的,这样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高句丽的根基,与其说在朝鲜半岛,还不如说在今日的中国东北。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高句丽在政治分野上,同样也属于朝鲜半岛的圈子。过多地争论高句丽到底是一个半岛政权,还是一个立足辽东的割据政权,就像争论奥斯曼土耳其是一个欧洲还是亚洲国家一样,除了政治宣传的意义之外,对于认清事实,并无多大帮助。如果不把高句丽纳入中国史的范畴来考察,就不能明白隋末唐初的帝王们对于征服高句丽的态度为何这般坚定,因为在李世民和杨广的眼中,渊盖苏文和陈后主与窦建德没有什么区别;而如果不把高句丽放到朝鲜半岛史或者说大韩民族史的范畴中来分析,就不会意识到朝鲜半岛政权的重心与中国一样,也有一个南移的过程,从中国东北,到平壤,到汉城,这是一个经济上不断开发,政治上越来越具有独立性的过程,尽管这样说可能会触犯许多朝韩人士的民族自尊心,但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说,在高句丽的时代,像高句丽这样的半岛北部的政权,还是与中国大陆有着甚至凌驾于它与半岛的联系之上的紧密关系的,但之后的新罗,再到王氏高丽,最后到奠定了现代大韩民族基础的李氏朝鲜,朝鲜半岛已经越来越朝着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区域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高句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