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前,我妈突然提出,晚上去看部电影。看狗十三。但是听说是一部情感压抑的电影啊,我不太愿意跟妈妈去看这种电影。
电影前半个小时可以说是看得我摸不着头脑,主角的爸爸逼主角李玩改兴趣小组,爸爸道歉送小狗,养小狗丢小狗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怎么能拍的这么啰嗦,看着李玩在小街小巷里一次一次地叫爱因斯坦,我尴尬地摘下了眼镜,心里想,这该不会就是评论说的悲情吧?
但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加在一起,却又不显平凡了,因为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李玩挨打的矛盾高潮过后,她的情感由地上转到地下,不再用直接的宣泄来表达,而是通过一个个不由衷的笑勾起我们的共鸣,用我们的回忆来和与我们对话。
李玩被爸爸带去职场饭局,由爸爸怂恿给领导敬酒时,我不由得看一眼身边的妈妈。李玩抗拒又顺从地举起酒杯,不自然地站起身,应该要说点什么,但是什么都没说,她尴尬地喝下了酒,默默坐下。多像我小时候啊,每每逢年过节亲戚聚餐,由打头开始,我便惴惴不安地等着那一刻,等着我爸敲敲我的肩膀,跟我说:“你敬敬你叔叔伯伯呀。”全桌便安静下来,目光投向我,而我低头吃菜,企图蒙混过关。伯伯开始帮我打圆场,说算啦算啦,不用啦。我还是低着头,希望能够得到赦免。但是我爸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人,他脸上带着笑,说话也是聚餐上合时宜的温和语调,但却有不容抗拒的味道。我在餐桌上躲无可躲,只好举起果汁,敬酒词还没说出口,我爸又提醒我:“怎么不站起来?”我狼狈起身,僵硬手臂托着的果汁几乎洒出,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才好:“祝伯伯,工作顺利。”
让小孩子做这种大人游戏无疑是滑稽的,但是长辈的理由也是现成的,电影中的爸爸这么说,全天下的爸爸都会这么说:这是为了你将来,现在不学,以后怎么跟人打交道呢?
对啊,长大似乎不可避免这些应酬来往。也有人强硬地宣称,厌恶这些虚伪的人情往来,生硬地拒绝成年人的应酬。但我们知道,这外壳下面包裹保护的是那颗不知所措少年慌乱敏感的心。
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在影片里随处可见,在手臂上纹女朋友的名字,对感情的天真,对家人发火,包括酒桌上的尴尬。与此同时,这个不成熟的初中少女和其他”成熟“的大人一起居住,不仅有她的父辈,还有她的祖辈,他们应该既是她的对照,也会是她将来成长的方向。
但这其中真的有强烈的对照吗?
疲于应付生活中一桩一桩不顺意的李玩,自然而然地冒出了每一个小孩都曾有过的天真念头:等我长大了或许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一切了吧。但是她又悲哀地发现,与她一同生活的大人们,也和她一样,被生活搅得焦头烂额。李玩的父亲,电影中成熟的象征,在酒桌上的表现简直不能说比李玩好多少,他希望迎合讨好上司,但是却又困于言辞空洞,感情造作。面对尴尬与冷场,一个台阶也给不出来。他最开始强迫女儿放弃天文,改报英语口语班,为了取得女儿原谅,又送给女儿一条小狗,从而引起后面一系列冲突,而他对化解这场冲突毫无贡献,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它往爆发的方向发展。大人解决方案也是带着对小孩情感的敷衍与不尊重,或者只是表面尊重:买一只新狗说它就是爱因斯坦,全家人都说它就是爱因斯坦那么它就是。大人们这么为你着想,你就得懂事,懂得舍弃自己的小脾气照顾大人们的情绪,你也要假装它就是爱因斯坦,陪大人们把这出戏演下去。
讽刺的是,为了惩罚李玩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爸爸对情绪也失去了控制,对李玩大打出手;就像李玩期盼长大问题就能被解决一样,爸爸也天真地期盼着未来:等爸爸这段时间忙完,爸爸就有空带你去天文展了。而最后李玩在英语演讲上遭遇失败,却在爸爸强迫她放弃的物理上取得了一等奖从而获得了报送高中的资格,更是无疑地展现了爸爸的错误和失败。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李玩问堂堂,她见到的大人为什么跟她一样手忙脚乱,跌跌撞撞?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人吗?亦或是长大成人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从容美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浮在孔子的河上向下漂去。电影以兴趣班为起点,以保送高中为结局,李玩在酒局上喝干了红酒,饭桌上咽下了狗肉,这个在妥协中成长的故事似乎在磕碰中走到了还算完满的结局。但这部电影看完后还是让人感到压抑,因为我们知道电影的结局不是生活的结局。生活和成长还在继续。中考告一段落,后面还有更加残酷的高考,学习之外还有萌动的感情,还有新生弟弟得到的偏爱,还有和继母尴尬的关系,亲生父母失败的婚姻。电影给了我们一些经历成长,由社会塑造的范本:爸爸,继母,爷爷,奶奶。如果给他们的青春时光也拍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那电影也早该结束在他们青春的时光里。但他们迈过那个成人短跑的终点后,他们的烦心事还是一件接着一件,眉头还是难以舒展,生活还得继续。
我们都经历了成长,却似乎都没成为真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