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通译】
朋友死了,没有人来给以安葬,孔子说:“丧事有我来负责。”
【学究】
出门为生,有人相迎;入土为安,有人相送。这是人生的始终两端,也是人生最真实的两面。如果出生无人迎,便不知生来何所求;如果死亡无人送,便不能瞑目漂移。这是人生最遗憾的两件事。
可现实中总是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许多人客死他乡,魂归故里,也是因为留恋生命起源的浸淫。孔子说到,生死两端是礼仪最重要环节。一旦有人死去无人相送,孔子一定会按死去的礼仪为他人相送。告知死去的人可以安详瞑目。
【原文】(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通译】
朋友馈赠的物品,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祀品,也是不拜的。
【学究】
礼尚往来,朋友走动必定随礼而行,这在当时社会已经形成习惯。当收到礼物都要致谢 ,但不需要拜谢。
什么时候需要拜谢呢?一是君王给臣民的恩赐需要拜谢,那是人生最高的荣耀;二是接受用于祭祀的礼品,那是替祖先领礼,需要拜谢。唯有如此,方能区分礼仪的细节,形成社会规则。
【原文】(10.24)
寝不尸,居不客。
【通译】
睡觉时不要像尸体一样躺着,在家时也不要像做客一样庄严。
【学究】
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睡有睡态。这也是生活中必须注意的礼仪。一个人睡觉如死人般,只能说明两点,要么这个人练睡功已经出神入化了,要么这个人生活随便,不受任何人事约束,是不懂礼仪之人。当然睡觉如死人般直挺挺也是怪吓人的。
在家就要放松生活,穿宽松衣服,这样才能回归生活的原生态。如果在家还穿成人模狗样,就把礼仪的真实意义弯曲了。家有家的氛围,外面有外面的礼仪。只有时刻明白处在哪里?又是什么身份,才能更好的运用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