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幽暗国度》
读书当然是很私人的事情,然而和网友一起读书,才能读到更广阔的天地。
奈保尔就是书友们推荐的,从最初的《米格尔街》,到“奈保尔专场”到2022年的第一期“阅读绿皮车”,第一站是印度,第一本共读的书就是《幽暗的国度》。前提是我自己愿意跟随,积极参与。
《幽暗国度》是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之一”,“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时代周刊》的宣传词: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尤其杰出的人。
在这之前,我读过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大河湾》、《模仿者》、《奈保尔家书》,奈保尔以生俱来的敏感,流露于文字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的著名英国作家,首次踏上印度的国土,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到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当游记去阅读就好,但是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毕竟是六十年前的印度,这是奈保尔笔下的印度。我是宁愿欣赏奈保尔的文字,不去揣测作家当年的心情。
我是喜欢奈保尔的文字的,他的作品常有佳句,喜欢做读书笔记的朋友,想必也不会拒绝奈保尔。我不曾踏入过印度的国土,对印度的印象,除了阅读就是观影,印度的电影业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出名的。听说印度的IT行业也很发达。印度的等级制度,印度的先进与落后都是很明显的。先进可以有参照,“落后”就难以判断了,反正我们绝大多数都没机会生活在印度,无需入乡随俗。
奈保尔在《幽暗国度》里,类似“印度人喜欢随处大解。通常他们蹲在铁路两旁,但兴致来时也会蹲在海滩、山坡,河岸和街道上,”
“卖雪的克什米尔人挖起一铲子冰雪,拼命往前冲,追上已经离开的进香客,匆匆讨价还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又慌忙跑回来,挖起另一铲子冰雪,卖给另一群进香客。就这样,一整天他在山径上不停挖掘跑动。他一年只做这一天的生意。”
“在印度政府观光局工作的一位朋友事先提醒我:把整瓶酒原封不动带上岸,肯定会被沒收。”诸如此类的记录,我觉得无非就是所见所闻,不必过份解读,游记也没标准模板和单一主题,犯不着只写好人好事快乐事,那是旅游宣传小册子的腔调。
阅读过程中,我确实也有过好奇,印度人如何看待奈保尔的这本书?但是我并没兴趣去翻找六十年前的评论,这是印度人的历史。奈保尔借印度人的嘴,将了自己一军:“有趣,你命好,不必住在这个国家。我们全都被困在这儿。知道吗,这就是我们的处境:被困在一个地方,动弹不得。”同时,他亦夫子自道:“那位做生意的朋友批评我:你读了太多西方人写的、对印度充满偏见的书。这么说对我并不公平。他认为正确的、值得一读的书,我读过不知多少本。”
“甘地未能把他那直接坦诚的眼光和理想传留给印度。诡异的是,待在印度一整年,我竟然找不到一个能够告诉我甘地究竟长得什么样的民众,他们可都是甘地的祟拜者。”
“甘地生前说过的每一句话,写过的每一篇文章,几乎全都被记录、保存下来。有关甘地的书目简直可说汗牛充栋。然而,在印度,甘地早经退隐到历史中。”
好吧,我觉得把“甘地”替换成奈保尔,也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