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我还依稀记得我当时的理想爱情,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穿着一条白色的长裙,微风徐徐吹起她的裙摆。犹如仙女下凡一样圣洁美丽,她坐在柳树下的长椅上看书,在不经意之间,她望见了我炙热的目光。我们四目相对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那一个下午真的是一个难眠的夜晚,我辗转反侧,不知所措。
带着笑容进入梦乡,而早上起来我又发现这又是一个不想醒来的梦。我多么希望那天下午的时间永远的停止,那是在我心中最完美的理想爱情。这就是那种能够保持原始愉悦感的爱情。
理想的爱情是永远停留在38度6的体温里。
真心相爱的人,再见面时体温会正好处在38度6的节点上。而这个时候两个人的状态,会达到一个顶点。那种喜悦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就算我倾尽所有才华,也没有办法形容那种美妙的感觉。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就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最美好的我们是在最初相识的时候,想象力接着荷尔蒙的动力,点燃了我们的爱情之火。吹响了理想爱情的冲锋号!
那是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适合的伴侣要在现实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并没有理想而言,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发现感情也会潮起潮落。爱情是一个神奇的思维导图,出现的时候,瞬间达到顶峰。然后在未来的日子里,逐渐消磨殆尽这些热情。等到从适合的伴侣顺利的步入婚姻的殿堂时,这些热情,都有可能消耗殆尽。最后,就只有一纸婚约来维系两个人的关系。
这就是我的知了姐姐。
01:有人经常问我,为什么迟迟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
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心中早已有了理想伴侣的样子。不知不觉的把它变成了寻找伴侣的现实标准。
有的女性说:“我希望我未来的另一半,有足够的时间陪我,让我过上衣食无忧的快乐生活,为什么这个人迟迟还不出现呢”?
她有些理直气壮,根本不觉得自己的择偶标准有什么不妥。我只想告诉她,这样的情况有两种:
A:
一种是靠自己辛苦努力赚来的物质财富,为了过上舒适的生活,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余下的时间连休息都不够,何来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你。
B:
自己已经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种人看起来有足够的时间,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工作和竞争的压力都激烈,心情时好时坏,情绪波动比较大,他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你。
所以,足够的时间和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它们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用这个标准找对象,很难如愿以偿。
02:为何明知道这些标准是不能实现的,却依然还是固执地坚持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生命的前18个月里,婴儿觉得自己跟世界是一体的。慢慢地长大以后,他才逐渐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世界区分开来。
由于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将事物理想化的倾向。所以,我们会把婴儿时期的,情感依赖对象逐渐的理想化。
比如:我们觉得自己的伴侣,应该完美无瑕。自己的孩子应该是最优秀的,领导永远都不会犯错,自己的审美永远都是无可挑剔的。这些理想化的想象,也会被用在寻找另一半上,希望另一半也符合我的全部期待。
一般来说,一个越缺乏独立性,依赖性越强,就越容易触发对理想伴侣的期待。自己喜欢的伴侣不完美才是常态,完美理想化的人根本不会出现。所以,我们的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可能是在某个方面跟我们很契合,无法在所有的纬度上实现完全的统一。
在这个时候,能包容不完美的人,才能找到相对理想的伴侣。
03:我们如何打破完美的理想择偶标准,早日找到适合的伴侣?
首先,要明白人无完人,世间并不存在理想的恋人。只有相对完美的伴侣,在爱情产生的方式来看,
有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两种。
如果是一见钟情,可能你见到对方的第一面就是100分。但是,相处的时间一长,就开始慢慢地减分。
另一种就是日久生情,两个人相处时感到非常的舒服。然后,在和睦的相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对方的优点。会慢慢地加分,虽然不是一见钟情,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会是你心目中的100分。
也就是说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都不能完全符合一个人的理想状态。你定的择偶标准之间,不应该是自相矛盾。
要懂得取与舍,付出与回报。既需要优越的物质生活,还需要足够时间的陪伴。这是一组自相矛盾的需求。是无法实现的,你要在这个选项里,优先选择自己的主要需求,果断的舍去一个不重要的选项。
把另一个选项,当作彼此磨合共同成长的选项。通过共同的努力获得,这样的爱情才能天长地久。
理想的爱情,要实现在现实的伴侣身上,是不断的取与舍的过程,也是不断的付出与回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