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不分先后
6.《吃鲷鱼让我打嗝》by 杰西·艾森伯格
本书配合小卷西慌张的high pitch、高语速和焦虑症发作表情食用有奇效,译文的喜感也挺到位。
卷西的幽默是有点dry的那种,调侃起各种都市病不遗余力,连自己也不放过,然而时不时地还是会流露出一点点矜持的温情。觉得他心里大概还留着个试图弄明白这个世界的九岁男孩。事实上,因为他文字里对某些非常规细节的关注和准确的描述,很多故事里的人物都让人觉得有他的影子,不分性别年纪时代(当然这可能也是过于生动带来的错觉)——一边给食物打分(满分2000星)一边观察自己单亲母亲的小男孩、用带有大量脚注的信件“轰炸”旧日高中师长以排解新生焦虑的大一女生、观念各异的酒吧搭讪男、用波斯尼亚战争跟弟弟女友探讨男女关系的学究大姐——连从垃圾邮件里延伸出来的嘲讽,读起来都能听到卷西那把有点抖的小声音。把小欢乐建立在现代人的小悲哀身上,带来的愉悦还真让人回味呢。
7.《10 1/2章世界史》by 朱利安·巴恩斯
这是一本写法很奇妙的书,十个(半)故事之间非线性的关联有点让人想到《云图》。偷溜上挪亚方舟的木蠹在这个故事里是叙述者,在下一个故事里就成了被告,其热衷于求偶的亲戚,还会成为另一个故事里人物引以为戒的堕落象征;寻觅神迹的虔诚女人失踪在神之惩戒般的天灾里,又被登月后听到上帝指引而踏上寻找方舟本体的宇航员,当做挪亚遗骸带回文明社会。历史一再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那第三、第四、第十次呢?在方舟的各种变体上——可以是挪亚那个邋遢酒鬼的原创版本,可以是打破了食人禁忌的梅杜萨海难中的木筏上,可以是围着南美海岸兜了大半圈点犹太难民客轮,可以是泰坦尼克号,还可以是原始丛林里某个摄制组的拍摄道具——因为那与外界看似隔绝的时间与空间,“洁净”与“不洁净”的被一次次分开,历史第若干回有了多一重的面孔。太多作品里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即历史的样貌是由说故事的人决定的(历史的面孔大概比哈姆雷特还要多了),朱利安巴恩斯换了大概十种花样来表达这个观点,还有半个是专门讨论“爱”这个大主题的(而且那半章很直白地叫《插曲》)。“因为世界历史——它只会停在爱的半房前,将它夷为碎石瓦砾——没有爱便会陷入荒诞。世界历史若没有爱就变得自高自大,野蛮残忍。”于是爱就这么跟历史联系上了。
8.《伪装成独白的爱情》by 马洛伊·山多尔
书名若是“伪装成爱情的独白”,似乎也说得通。四个人的单方面对话,四场似是而非的“爱情”,其中探讨的内容,远超过情恋本身,甚至可以说,这原本就是四场跟爱情无关的感悟。“原配夫妻”的《真爱》是作者的初作,其后的《尾声》是多年后的续写。前者从“求不得”的妻子和“寻找奇迹”的丈夫口中,说出了“人心隔肚皮”那种无法消灭的隔阂——是人与人之间的,更是不同性别间的;后者将这种隔阂发展到了不同阶层和不同世界之间——在土坑里度过童年的继任妻子(那个“奇迹”),无法理解市民阶层的丈夫为何要拥有如此多的物质,她流浪到美国的小情郎,也听不明白她口中的那个旧世界。
9.《烛烬》by 马洛伊·山多尔
“人们一辈子都在为某件事做着准备。先是积怨。然后想复仇。随后是等待。等了许久之后,已经忘记了何时积下的怨,为什么想复仇。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还在,但却像模糊褪色了的老照片一样固定在金属板上。时间洗刷了照片上清晰的轮廓和独特的光影。……虽然所有人的记忆都会因时光的推移而变得模糊,但是总有一天,从哪里射来的一束光线,能让我们再次看到某张面孔。”《伪装》里那种对难以逾越的隔阂的描写,在《烛烬》中也随处可见。“异类”的母亲,“异类”的朋友,“异类”的妻子。独白占了这个故事的绝大篇幅,那是将军41年的沉思结果。跟朋友逃跑前一模一样的菜式和场景,只是缺了个决定生病死去的妻子,竟莫名想到“春如旧,人空瘦”这句,尽管两个男性未亡人所存的,并不是这种婉约的情怀。
10.《亲爱的阿道夫》by 雷·布拉德伯里
雷·布拉德伯里短篇集之一,同系列另外三本也很推荐。我很喜欢这套书的封面,天女散花神魔乱舞的,像是四次元口袋爆炸会崩出来的各种玩意儿。
《末日临头》:太阳黑子爆炸毁掉了一切看电视的可能,于是房子被粉刷一新、粉刷二三四五新。男人们变得油光锃亮,因为他们终于学会每天洗头了。
《碗底的水果》:强迫症不适合激情犯罪。
《芬尼根》:星星应该到了正确的位置,因为地底下爬出了吃小孩儿的大蜘蛛。
《方枘圆凿》:如果你能找到一颗合适的小行星,那么再疯狂的幻想都可以成为现实。
11.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by Anthony Doerr
Open your eyes and see what you can with them before they closeforever.一个发生在炮火、冰雪、封锁与困苦中,却温柔得近乎像童话的故事。战争的齿轮轰鸣着带走一切。梦想,做梦的人,音乐,胆量,装帧精美的鸟类画册——没来得及闪耀的光,像突然被掐断的播音,消失在半空。下弦月是上帝半睁半闭的眼睛,消逝者的声音在电波中漂洋过海,被孤儿院里的瘦小德国男孩捕捉到。多年后他将再次被这声音拯救,并在瓦砾中爱上一个眼中星光闪烁的盲人少女。其实是个略显俗套的故事,但大部分时间,带来的都是悲伤又幸福的阅读感。视角在不同时间线和人物间来回转换,分成短小的章节,其间留白很多,语言也简单而有画面感。
12.《不安之书》by 费尔南多·佩索阿
断断续续看了一周,因为它真的有点助眠——并不是说它无聊得让人犯困,只是那种意识流般的日记体,很容易让人松弛下来、出神、浮想联翩,然后就眼皮打架了。仿佛我近来沉迷的spa主题的whispering asmr……
佩索阿是个能把“丧”这个概念写得很高级很让人向往的人。从冬到夏,从雨后到清晨,从噩梦到美学观随想,一切皆可有所感(丧)。他从不向往旅行,除非是在纸上。爱情和他人都显得多余,是他生活剧本里可有可无的角色:关上门,这些人大概会像身后的房间一样不复存在。“自由存在于孤独的可能性中。如果你能够脱离人群,不用为了金钱、伙伴、爱情、荣誉或好奇心——这些事物无一能够存活于沉默和孤独中——而寻找他们,那么你才算是自由的。如果你不能一个人活着,那么你就天生为奴。”
这不是说书里的五六百个小标题下,写的都是作者对外界的抗拒,只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表达起来跟大多数人不太一样。佩索阿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即便是坐在阳光灿烂的图书馆窗边上,他也像某种在暗中——不是阴暗的角落,而是安静到不给人留下任何印象——观察一切的无害小动物,为了某些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的乐趣而窃喜,不考虑与人分享这件事情。
从图书馆借了这本回来看,觉得应该自己也囤上一本了。
13.《状元媒》by 叶广岑
半是历史半是人生的十一章故事,不是正襟危坐严肃谨慎的那种,而是跟戏文和坊间传闻掺在一起,听众是板凳上排排坐的眨巴眼孩子。从“状元媒”到“凤还巢”,由“林中兔”变成“蟾宫兔”的啼笑姻缘起,到幺女丫丫独归空巢而终,故事里出现的,大多是“末世遗民”一般的人物。镇国将军、御厨、太监、回城的知青、扎根的知青、一抷黄土埋了的知青,都像不可再生的物种,只此一份。回不去的故乡写起来最美好,对于“现代北京”里的人事,作者大都拿来映衬那个“老北京”的好了。北京话里的表达方式,跟东北的共通处很多,读起来别有趣味。
14.《异常生物见闻录》by 远瞳
当成都市奇谈类打开看的,结果发现是个科幻(?)类。脑洞开得很好,一面是神经病上帝和她的凡人教皇,一面是“用科学方法解释神话传说”,于是就有了以思想工作为纲的恶魔老王、被宇宙意志附以穷神buff的血族长者(……)和她的小号(们)、从北大毕业过四回但仍屈从于种族天性的哈士奇少女、有颗战舰主机魂的金发尸姬·终砖·帕蒂安,和这些神奇生物(PDA除外)的收容者、若干星球的领主、数字女神驻王八坨子办事处的得力员工、走哪炸哪的郝房东。后者自上任起就跟掉进鞭炮堆里的火星一样,在星辰大海里惊起范围以几何倍数阔大的水花。不过反正有老大撑腰,危急时刻高喊“反正不要钱,多少信一点”有奇效。
15.《默读》by priest
现代破案文(jj版本的“美化现实”),贫嘴少爷×有伤痕的贫嘴少爷cp。priest的文笔有保证,案件逻辑和对人心的描写都挺合理,沉重的沉重,血腥的血腥,甜的也跟温蜂蜜水那么妥帖的甜,而且还有猫。案件皆以名著的主人公为名,其实有点微剧透,罪犯的身份能猜个七七八八,然而猜到了也没什么,毕竟找到罪犯只算是个中场休息而已。配角们一如既往地很有戏,长公主和小眼睛,胖子跟大少爷什么的。所以亲生的猫骆一锅绝育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