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遇到习惯秉性不同,和自己谈不来的人。
最怕遇到很亲近,但却伤自己最深的人,那该怎么办?
比如:
(1)刚生完宝宝,那个男人竟然告诉我他外面有了别人,要和我离婚。
(2)好不容易工作稳定,每个月拿出一部分的工资孝敬父母,嗜赌的父亲竟然欠了一屁股债跑了,要我替他还债。
(3)与合伙人一起打下一片事业天地,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合伙人竟然突然携款跑路了。
……
如此种种,千万把刀扎心,痛不欲生啊!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上面的这些事情是不如意里面最不如意的事情,而且很多时候避无可避。
这就是人生的风险,确切的说是关系风险,也可说是信用风险。
很多人都会感叹这就是命,但是遇人不淑,就只有认命,就只能怨天尤人,或者走向另一种极端——采取报复的手段吗?
显然不是。
在风险管理中,有四种风险处理的方法,认命或走极端,是风险自留。最好的当然是风险避免,但是事情已经发生,就必须去应对和处理。
遇人不淑,后面要走下去,要过得好,需要自我开解。这是一种风险的转移,如果不自我开解,就会变成大麻烦;另外还要做风险预防,避免再次遇人不淑。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预防的心念并不可取。如何从之前的事情中汲取经验,增加自己识人辩事的功夫,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讲了这么多,该怎样开解自己呢?
一,接纳所发生的一切,接纳自己的坏心情,允许自己痛苦,允许一段时间的悲伤。尽量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越压抑越容易爆发。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简单的交通事故,因为彼此沟通不畅,其中一方竟然在交警调解中心,挥刀将另一方一家三口刺死。
接纳,并不是压抑,而是有底线的忍让。
压抑和忍让,有着很大的不同。压抑是压制自己的怨气或怒气,但迟早会爆发;而忍让是知道做一些事情不值得,没必要去较这个劲。
这里用“我真是倒霉透了”和“我很不幸”来解析压抑和接纳的不同。
我真是倒霉透了。
这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很容易让当事人陷入到沮丧和痛苦的情绪当中。再则当事人会有深深的无力感,严重的话根本没有动力去做后续应对的事情。
我很不幸。
这是在客观评价当事人所遇到的事情,虽然难受、不舒服,但没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遇到这样不幸的事情,并不会产生绝对性的结果。
二,及时止损。
比如另一半有外遇,一条心要离婚,这边就是觉得憋屈,一门心思想要对方好看,三天两头找对方闹。
除了另一半还不算,还要找到对方家里闹,找到对方公司闹。这看似宣泄了内心的不满,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事情更遭。
有人说不争这口气才被人看不起呢,说这话的人不过是看客的心理,唯恐天下不乱。
虽然一时做不到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冷静应对婚姻当中的突发事件,思考是争取挽回还是尽快中断这段关系,是很关键的一步。
一哭二闹三上吊,到底是想挽回婚姻,还是要中断婚姻呢?
三,客观的从双方身上找原因。当然遇人不淑,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方,但是也别忘了从自身找找问题。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再者一味指责对方并不能让自己学到经验。老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在商业场上很多人都会这样做,在婚姻上、家族关系经营上,却很容易忽略。
有人说家里人都要防着,也太累了吧。这里的防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防人,而是要了解对方的品性,注意对方身边的朋友等等。
当对方不知天高地厚、容易被恶友影响的时候,要适当的提醒和引导,而不是一味任其发展,最后落得无法收拾。
现代社会外界的诱引很多,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别人影响。很多夫妻,恋爱时你侬我侬,结婚有了孩子,一方就把精力放在孩子上,另一方则一味的赚钱养家。除了吃喝拉撒睡,还有父母孩子以及人情,夫妻之间的交集少的可怜。
人不同于动物,最根本的就在于情感,如果他在一个地方得不到,就必然要从另一个地方获得。
有些人定力比较好,把情感寄托在好的事情上,比如读书、远足、工作上;有些自控力很差的,就会吃喝嫖赌,纵情声色。
对于定力好的人,离婚之后,被离婚的哪一位,是不是要想一想——你是不是忽略另一半太久了。
四、用因缘观来开解自己
世间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世俗之人看一件事情,看头看尾,视野的范围总是很有限。
遇人不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祟。比如一个乖乖女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长大后找了一个渣男。一次次被这个渣男伤害,她不是选择离开、及时止损,而是一次次给这个渣男擦屁股。
究其原因,竟然是这个渣男的“甜言蜜语”,能满足这个乖乖女对“理想父亲”的幻想。
曾经欠的债,都是要还的,这是有果必有因。但因缘观不是宿命论,未来我们要获得好的果,要从现在开始种下好的因。
比如:
1,学会识人,看一个人,不仅听其言还观其行。
2,学习正确的沟通模式,既有界限,不过度干涉另一半/子女的生活、干涉合伙人/下属的工作;又能展现亲和力,主动关切他人的需求,多一点关心他人。
3,积累做人的智慧。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事业、公益,都是在和人打交道,人性有什么特点,人性的阴面和阳面是如何运转变化的,做到知己知彼。
如此则能物物而不物于物,物心而不物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