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简单翻译下:如果水汇积得不深,其负载大船的力量就不够。倒一杯水在低洼堂前的地上,一根小草放里面也可以成为船。如果把杯子放在上面就会固定不动,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原因。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简单翻译下:风聚积的力度不够,其托负巨大翅膀的力量就不够。所以鹏鸟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才能凭借风力;脊背挨着青天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然后才能自由地飞到南方去。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简单翻译下:寒蝉和斑鸠讥笑说:“我快速的飞起,可以越过榆树和檀树,有时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往南去呢?”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到野外去的人,只带三餐饭就能返回,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之外去,就要提前一天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则要准备三个月的食物。寒蝉和斑鸠这两个小虫怎么会知道呢!
【谈心得】
在描述了鲲化为鹏的瑰丽故事后,庄子接着分析了其中的缘由,就是风要积的够厚,就像水要积的够深才能载的动大船一样,这在《逍遥游》里面是个“有待”的概念,就是说做事要有前提条件。
就连大到“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鹏”,要像从北海遨游到南海,也要等六月的海风,因为没有足够大的风,它就无法自由的飞向南海。
讲完这个条件,庄子话锋一转,提到了寒蝉和斑鸠这两种小而能飞的生物,他们说自己快速的飞,就能越过榆树和檀树,即使飞不过去,无非落到地面而已,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
这两种小生物的自我感觉很幸福,他们这样知足常乐、悠然安适的生活也很逍遥,确实没有非要去效仿九万里高飞的大鹏,当然他们也没能力去效仿能飞九万里的大鹏。
其实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感觉庄子实在讥笑寒蝉和斑鸠,因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故事带来了极强的感染力,是励志奋发的典范。明代勇抗权贵的散文家归有光就写到“东海有大鹏,扶摇负青天。可怜蜩与鸠,相笑榆枋间”,一派耿介正直的气势!
而实际上庄子更多的是在讲一个道理,无论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要像做成一番事业,都会有所依恃,也就是“有待”,所以“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要去的更远,就要准备的更多。
读出这个道理,就会明白实际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必然是要经过多方努力的准备,资源充分的条件下,方可顺风顺水的自由生活,但这样一来又如何过得逍遥呢!
庄子自然不是凡夫俗子,他追寻的是“无所待、以游无穷”的逍遥生活,接着往下读,就能看到庄子是如何思路清晰的从“有待”推演到“无待”,从而顺理成章的告诉人们,有待则不能逍遥,无待才能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