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两章关于理想化自我的发展成因和形成过程,而我重新温习了下霍尼的原著,发现有些地方可能表达的不是太清楚,这里进行修正。
前面基本焦虑的形成,以及应对基本焦虑导致的基本冲突,这里就不复述了,我们来重点说说,基本冲突如何演变出理想化自我。
我们都知道,形成基本冲突后,首先这孩子是很痛苦很纠结的,他的三种倾向(顺从、斗争、远离)互相碰撞,让他不知道如何用那种方式应对人际交往。
还有就是,即使他发展处基本冲突,也不意味着基本焦虑的影响就结束了!因为他仍然需要戴着厚厚的面具去生活,这很累人的,你要知道一个人不能按着本性去活,这原本就是很辛苦的事儿。
所以霍尼说道,这样的孩子他缺三样东西。
第一个是完整的人格塑造——这是说孩子被基本冲突困扰,一直无法很好的解决所以他人格是略微分裂的。
第二个是自信——因为他得带着面具生活嘛,还要努力解决基本冲突,所以这两件事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自然就延误了他的自我成长,而正常的孩子可以自由的生活,去做想做的事,在正常的轨道上,孩子都会逐渐的成长,但神经质的孩子做不到咧!
所以当他们看到正常孩子已经发展出优于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时候,自然会感觉到自卑啦,然后他们肯定不甘落于人后,就很想马上超越别人,这是人之常情!
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是真实自我,你想啊,他从小带着面具,伪装着生活,他可不得就离自我真实情感越来越远的嘛,就像你以为懂事的孩子,实际上早已把自己的内心诉求扼杀了,剩下的都是满足父母的要求,满脑子都是要听父母的话。
所以啊,缺了这三样的孩子,他的内心就有一个空洞!正常的孩子,内心是很充实的,他爱自己,他充满自信,但神经质的孩子,他虽然表面上挺正常的,但这是在牺牲真我的情况下硬凹出来的造型啊,所以他内心没有根(你想啊,一个天天伪装的人,内心能不空虚嘛)!
此时呢,就急需一个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洞,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大部分的神经质孩子都选了想象这条路来填补空洞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上前面的第三点——真我的丢失。
当一个人的真我慢慢淡化了,当一个人真实情感越来越少的时候,他就很可能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了,一开始呢,他会觉得,想象中的自己很美好,是个全能的人,后来他就觉得,自己应该就是想象中的样子,不是因为这个理想化自我有多好,而是这个理想化自我,真能弥补他缺少的东西(这里指的是上面的分裂和自信)。
所以这里的逻辑是这样,因为分裂+缺乏自信,产生急迫的需求,又因为真我的模糊,很容易派生出理想化自我,理想化自我又满足了急迫的需求,所以这套解决方案就落地了,孩子满足了,因为他不用焦虑和害怕了,但他人生的路,也开始走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