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2)【1154】2024-11-8
这封信一开头说的便是这件事。至于跟老四说的湘勇柔脆,耐不住北地的寒冷,又吃不惯麦面等等也都是事实。但关键原因不在此。老四只是个地头蛇而已,对外面的战局一向暗昧(不清楚),所以做大哥的也用不着跟他细说。
至于信中的“湖南樊镇一案”,倒是近代官场上的一件极有趣的事情,又与湘军关系密切,笔者(唐浩明先生)乐于向读者诸君作番介绍。
“樊镇一案”的主角实为两人。一为樊夑,时任永州镇总兵(地方驻军负责人,其麾下兵力不等,三千人左右,最多可达万人规模)。另一人为左宗棠,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
左宗棠才大志大,脾气也特别大,他一向瞧不起庸才樊夑。这一天,樊夑来湖南巡抚衙门汇报军务,左宗棠与骆秉章并坐听他的汇报。樊夑自认为是朝廷二品命官,没有八无级无职的师爷左宗棠看在眼里,进来与告辞时都没有与左打招呼。左气恨不已。待樊夑退至门口时,他大声将樊喊回,故意提出几个问题刁难樊。樊答不出。左借机大发雷霆,骂道:“王八蛋,滚出去!”并踢了樊一脚。樊当场便与左扭打起来。骆秉章忙过来劝架,才把樊夑连劝带拖地送出辕门。樊回去后越想越气,便通过湖广总督官文给朝廷上折,将左如何欺负命官、目无朝廷的恶行狠狠地参了一本。咸丰皇帝看了这道参折非常气愤。
从咸丰二年开始,左宗棠便来到湖南巡抚衙门,先是协助巡抚张亮基防守长沙,然后协助骆秉章调兵遣将,部署湖南兵力与太平军作战,又调拨大批粮饷供应江西战场。左宗棠的大才,为朝野所注目,也引起咸丰帝的注意。
咸丰八年十二月,咸丰帝在养心殿咋召见郭嵩焘。因郭与左同为湘阴人,便问郭,左的才干怎样,为什么不肯出来做官?郭对左很敬佩,便答到:左自度秉性刚直,不能与世合,在湖南办事,与骆秉章性情相投,故不愿再出而为官。又说左是人中豪杰,极有血性,若是皇上重要他,他也决无不出之理。
咸丰帝本想委左以重任,不料此人这样跋扈嚣张,以一师爷竟敢打骂二品武官,朝廷的尊严到哪里去了!咸丰帝狠狠地在官文的奏折上批道:湖南巡抚衙门为劣幕把持,着官文派人实地察访,若查实无误可就地处决。
左宗棠的命可谓已在旦夕之间了。幸而湖北巡抚胡林翼与左宗棠是姻亲(胡的夫人是左的女婿的姐姐,均为陶澍的子女),对左敬佩,又加之胡与官文关系特好,便请官文暂不要派人去湖南,又将此事急告郭嵩焘。郭嵩焘又告诉同值南书房的大名士潘祖荫。潘祖荫也很敬佩左宗棠,便主动上折力保左。
潘的保折中有两句话:“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又说时势紧急,不得不为国家惜此才,请皇上用左之才,而宽其小过。潘的这两句话,日后成了名言而流传海内,左也因这两句话而更加声名远播。
咸丰帝被潘的保折所打动,将这件事搁置下来。
左很快离开了湖南,以参加明年会试为由带着女婿陶桄北上。左宗棠这一出走,无意间走出了一着上上好棋。不久,一个绝大的机遇到来,他飞黄腾达的晚年生涯就从那时开始了。
最有趣的是樊日后报复的独特了。樊自知敌不过左,又咽不下这口气,便把报仇的期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樊因此事辞职回湖北老家,将“王八蛋滚出去”六个字写在一块木牌上,把它与祖宗牌位并排放着。每天率领两个儿子在拜祖宗牌位时,便可同时看到这六个字。又为两个儿子延请名师。他对老师极为恭敬,求老师将他的二子教导好。又让二子拿女人的衣服做内衣,对儿子说:“你们中秀才后,才可脱出去女衣。中举人后,功名与左宗棠相当,则将这个牌子烧掉。若是中进士,则功名超过了左,那就为你们的爹爹报了这个仇。”两个儿子谨记父命,认真读书,不敢懈怠。后来,次子樊增祥(1846年~1931年,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为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果然中了进士,那时樊夑已死。樊增祥跪在父亲的坟头上告慰父亲,已超过了左宗棠,为父亲报了仇。樊增祥的诗做得很好,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