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我感觉自己已经在为年近八旬的外婆做了临终关怀。
反复念叨单调生活的琐事,丧失主动出门行走的能力,甚至不记得是不是吃了早饭,这些都是典型的衰老的症状,也是其他潜在病症的前兆。
在这段无用而美好的时光里,吃美食,穿花衣,看风景,逛展览,夕阳红不过如此。
一个多月前,Qdan融资失败,团队解散,网站沉寂,客户端搁浅。
看看同类的产品,更早以前,Qing早已没了动静,可预料地,Eqingdan未必会活跃更久。
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
我常觉得,产品和人一样,某种意义上都存在“临终关怀”这么一说,而所谓临终关怀,并不是指主体在物理意义上生命终止前的那一两个月,而是较完整地、有尊严地甚至有选择性地结束自己的感官体验的那部分时间。
聊聊 Qdan。
轻单式微的一个直接原因,CEO阿禅在五月的公开信中做了说明,即融资失败,可以理解为轻单这个创业项目在当时没有遇到认可其未来潜力和商业价值的投资人。
关于这点,我相信很多人和很多投资人会有自己的思考:结构化内容是否有足够大的用户体量?内容和社区能否合体长成下一个Quora或者知乎?轻单的不可复制之处和商业模式又是怎样的?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轻单式微的一个根本原因,是阿禅口中的“自身能力不足”,这个回答很真诚,很勇敢。
在公开信发出的那两天内,我看到不少网友跳出来指出“轻单从一开始就知道行不通,但没想到会死得这么快”的论断。这样的判断,即使能够排除马后炮的嫌疑,也难免是一种智力上的偷懒。
针对一款创业初期(简直是婴儿期)的产品,试图列一个十点大纲来品头论足,容易陷入不着边际和莫须有的境地,除了掉书袋之外,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但是,作为轻单的早期的用户和比较忠实的作者,我想结合自己的产品体验和一些观察,分析下轻单目前走不下去的其他两个根本原因,或者说是绕不过去的坑。未必对,且听。
第一,运营重点偏差,没有围绕内容创造者建立健全的奖励体系。
轻单的核心理念,在移动阅读时代是很有吸引力的,例如,“人人都需要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快速高效地复制结构化的讯息”、“让所有的复杂变得简单可执行”,它们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但是,这种吸引力和价值,更多地是便利于内容的消费者,即阅读者,而没有造福于内容的创造者,即写作者。而对于轻单 1.0 形态来说,优质的内容就是生命,没有及时针对内容创造者展开奖励体系的话,如何鼓励他们持续地贡献优质的内容呢?
一方面,除了写出来的轻单的阅读数、评论数、收藏数、分享数这样的基础指标,以及精选上榜、微博微信推广、口碑传播、KOL范例写轻单等基础运营手段外,能否及时为写作者提供赞赏、针对热点事件创建专题讨论、围绕写作者和阅读者展开问答等功能?
在今年年初,我和阿禅有过一次近距离简单聊天,当时轻单才诞生不久。我问,轻单近期有没有打算做社区或者社交方面的计划?阿禅回答,大意是,暂时没有,目前期待野蛮生长,看看初期用户能玩出什么花。这个回答很务实,在团队资源和人手相当有限的特定时期,你根本没有精力去多方向发展,只能单点突破快速试错。当然现在我也很好奇,如果轻单继续做下去,是不是有可能从内容走向社区,融入社交。我这么愚钝的人都能想到的东西,轻单团队肯定早就思考过了吧。
另一方面,一个难以掩饰的事实是,不论在哪个写作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平台、知乎、简书还是轻单,有那么三类文章总是会“更受欢迎”一些,它们是——
1、牛逼/装逼的;
2、热点/争议的;
3、资源/集合贴的;
轻单在这三类文章上下的功夫,并没有什么大毛病,不过,我的一个观点是,针对那些不完全切合这三类主题的文章,像是写的有深度但是让人读起来没那么轻松的,又像是主题很小众但是作者很用心写了很久的,再像是把一份份轻单突破结构当作连载来写的……
那些不是主流的轻单,是不是可以建立一种标签体系,或者分类模式?
以我之前的工作经验来看,是有这个可能的。
以旅行者创建的一篇游记为例,除了可以匹配【精选】或者【优质】这样的标签外,很多游记同样写得精彩,但是并不符合【精选】或者【优质】的全部标准,那么这些游记还可以打上别的标签,包括图片好文字弱的可以算【美图】,文字有料图片不多的则算【干货】,图文均一般但是符合当下周边游热点的可以归入【短途游】,主题就是吃吃喝喝而不是欣赏风景的那可以是【吃货行】等等,这些“非主流”、“不全面”的文章,同样可以上首页热门,同样可以整理为专题,同样可以推送给有特定需求的用户。
轻单呢?除了首页展示的【一分钟了解】、【微信】、【书单】、【OS X】这样的标签,以及Banner当中设定的【极客科技】、【设计艺术】、【生活方式】、【文艺范儿】、【吃喝玩乐】、【喜闻乐见】、【其他】这样的主题以外,能否有别的突破呢?
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即利用标签和主题来引导用户产生轻单所鼓励产生的内容,同时,不够丰富和灵活的标签和主题某种程度上又可能限制了用户的写作思路。
我曾经在拉勾上看到轻单团队长期招“熟悉书、影、音领域并有深刻理解”的运营同学,想必也是早有这方面的考虑,如今这不得不说成了一种遗憾。因此这里只做一个提问吧,供探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轻单快速开发的模式和产品设计的能力,用户是有目共睹的。从侧面说,对内容型、社区型、社交型等产品来说,运营,的的确确已经被更多人认识到是一种能形成壁垒的强竞争力了。
第二,产品差异化太慢,具体反映在没有尽快推出杀手级功能。
轻单的产品形态,很早就有一些针对写作和阅读的优化,例如:
即时保存和实时查看功能是刚需,很赞;
鼠标拖动编辑栏甚至集合母子栏做整体移动,很高效;
像在微信中阅读时一样的双击TAB能快速返回顶部,很销魂;
不过,以上并不是杀手级的。其他的,夜间阅读模式也不是,分屏浏览也不是,不过,移动写作就很可能是一个杀手级功能!(顺便吐槽简书的移动写作功能也难用,这篇文章就是在手机上多任务处理时丢失之后,我耐着性子在网页端重新写作的)
考虑到用户习惯,大部分写作平台会首选网页端产品进行设计,而不会一开始就冒险或者说技术上不可实现地选择移动端进行设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很多在手机 APP 上读起来很舒服但是还不能畅快地写的产品。
试想一下,假如轻单有能力和有计划地尽早推出稳定靠谱的移动写作功能?
一个现实是,在十个月内,轻单并未推出类似的杀手级功能,甚至 iOS 版才踉踉跄跄地诞生,而 Android 版至今只能难产。不知道这是不是阿禅在朋友圈中透露的“走过一些弯路”的言内之意之一。
如果有工程师同学看到这里,请告诉我这个非开发同学,做出比较优雅的移动写作功能的可行性和工作量是多大,反正简叔在微信上也说他不懂啊。
也许,下一次,我应该聊聊简书。现在它过的挺好。
韩塞曾经曰过,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是孤儿,走的越远越发现世界本是孤儿院。今天,在洋洋洒洒扯产品和人的临终关怀之间有啥联系的时候,我想起了这句话,不知为什么。
如果说,你在一款产品或者一个人身上没有寄托,情感上和物质上都没有联系,那么你们之间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陌生人,而你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孤儿。
当然,对于爱过的产品,以及爱过的人,我们都曾经不再孤单。
因为一系列的写作平台,很多朋友通过文字认识我,我也结识了一些有趣的朋友。因为我的外婆,我在儿时可以拥有一份无条件的关爱,得以茁壮地成长。
说到底,人也是一款大自然的产品,需要善良地对待;人造出来的产品的命运,也需要勇敢地关怀。在人生的闯关游戏之中,善良和勇敢,是你值得背在肩上的两个技能包,我想,它们也是你在面对临终关怀时,能够奉献的最好的礼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