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一:根据《作文十九问》,说说学生的作文篇幅太短,你怎样指导让他们写的丰满些?
认认真真读了《作文十九问》,收获很大。《作文十九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解答和启发中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学生写作中的困惑和难题。这十九类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他不仅仅为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多细致、实用的方法,也为我们自己写作提供了很多诀窍,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文章写不长,不仅仅学生有,我自己之前也有过这样的困惑,经常有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可是真正下笔来写,好像正像文中所举的事例一样,没有几句话就结束了。为此我也请教过老师,老师送了我八个字:列好提纲、东拉西扯,这个方法还挺管用。今天读了《作文十九问》,发现很多方法是相通的。
作者文中所举的事例很直观形象。找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头拴上一个铁环,另一头拿在手里,你一面把铁环抛出去,一面把绳子拉紧了,它就一直在空中飞着画圆圈儿。这是离心和向心力。延伸到作文中,作文题目就是“心”,文章构思就是在离心和向心力之间取得均衡。那根绳子的长度就是文章的长度,写长文章,题目多向前延伸一些,圆周率大一些;写短文章,题目少延伸一些,圆周小一些。那看起来,作文写不长是离心力不够。
找到原因,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十二个字: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加大我们写作的“离心力”。文中以写热带鱼为例,思前想后就是假设你没有养热带鱼之前,你会想些什么,准备做什么?如果有了热带鱼后,你又会怎么样?这就是思前想后。针对你为什么要养热带鱼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叫说长道短。鱼缸旁边有什么,他可能会跟热带鱼产生什么联系,这就是左顾右盼了。
在这样的启发下,我以后指导学生把作文写长,会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题目是中心,然后从“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先制作好思维导图。 也就是指导学生把时间的转换,事情的过去、现在、手段和目的都写出来。或者说在记叙的基础上加入描写,在记叙描写之外,再议论几句。有了思维导图,也就有了方法和内容,文章自然就饱满了,篇幅自然也就拉长了。
话题二:《作文十九问》中选择其中一问,详细谈谈你的收获。
我选择交流的是第八问“有我、无我”。这一段时间正在读《人间词话》,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个词比较敏感。以宋词为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属于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是作词的两种境界,两者有高下之分,有我之境较为容易表现,而无我之境对诗人的心胸和眼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章节中,作者把文章也分成了有我、无我两大类。以实际事例来区分,那地理课本就属于无我的一类,因为地理课本世界各地写遍了,但写课本的人不在其中,书中没有他的影子,这种情形算是无我;而澄清湖游记则属于有我,因为游记是在写你看到了什么风景,而不是那有什么风景。如果题目改为澄清湖的风景,则可以完全无我。
《我家的狗》这个小故事就属于典型的有我,哥哥写好作文,弟弟抄袭就被老师发现了。因为哥哥的作文中有我。
写文章时,什么时候最好有我?什么时候可以无我?写游记时最好有我,有我就是作者在文章里面;如果写论说文,那最好无我。比如“月是故乡明”“最好的酒出在自己的家乡”可以成为诗,但是不能立论。写记叙文都有我,但也可以无我。如“托物”和“怀古”,借物借人来写自己,但文中却没有作者,这种写法也是“无我”。说故事多半无我,从写作技巧上来看,“无我”比“有我”要复杂和难很多。
帮学生弄清楚写作时什么时候有我?什么时候无我?从什么视角入手,对文章的立意、以及更准确表达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