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叫:“斗米恩,升米仇”。
意思是当一个人在困境中,你给予一斗米的帮助,他会对你感恩戴德,视你为恩人;但若是持续给予,乃至到了“升米”的程度,一旦停止,他反而可能心生怨恨 。
这一现象看似违背常理,但通过进化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看懂这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01
资源获取与依赖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资源的获取是关乎生存的核心问题。
在原始社会,食物、水源等资源极度匮乏,每一份资源都可能决定生死。当一个人在饥饿边缘,得到“斗米”的救助,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此时大脑的奖励机制会被激活,对施助者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份帮助极大的提升了个体的生存几率。
这种感激之情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它促使受助者在未来有机会时回报施助者,从而在群体中建立起互助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然而,随着持续的“升米”帮助,受助者的大脑会产生适应性预期,将这种持续的帮助视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
就如同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动物会适应某种食物来源的稳定供应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不再被视为特殊的、需要感恩的行为,而是被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生存保障。
这种从感恩到习惯的转变,是大脑基于生存策略的一种潜意识调整。
02
心理机制与防御策略
人类的心理机制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和平衡的系统。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受助者内心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对施助者的感激是本能反应,另一方面,持续接受帮助也会带来一种潜意识上的亏欠感,为了缓解这种亏欠感,受助者的大脑可能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一种常见的防御方式,就是大脑将施助者的付出合理化,认为这是对方应该做的,从而降低自己的心理负担。
这种心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受助者的心理平衡,但也削弱了对施助者的感恩之情。
当帮助停止时,受助者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之前压抑的负面情绪可能会爆发出来,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存权益受到了侵犯,进而对施助者产生怨恨。
这种怨恨其实是对自身生存危机感的一种投射,是大脑在面对资源突然缺失时的一种应激反应。
通过理解“斗米恩,升米仇”这一现象背后的进化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理智的处理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施助者应把握好帮助的度,避免过度单方面的帮助导致受助者产生不良心理;而受助者则应时刻保持感恩之心,清醒的认识到他人帮助的珍贵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互助关系,让善良和感恩在人与人之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