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分享,为孩子创造更多能量!
三、心理底子弱,后劲不足
1.心理底子就是心理内核,心理内核包括爱的能力,自尊、自主、人际信任、依恋模式及安全感。
2.如果孩子缺乏爱,不受尊重、没有自己的主见、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不和谐、没有安全感,学习成绩肯定是会受到影响。
观察一个孩子,首先是从外在形象去了解。从外在来看,从孩子的身高,外貌,学习成绩等,来判断孩子是一个什么风格,有勇气的还是内向的。
如何让孩子的心理底子更好:就要家长平时去呵护孩子,给孩子跟多的爱,建立牢固的安全感,才能够提高孩子的心理底子。心理底子好,孩子的后劲才会很足。
如很多大学的学生,很容易自杀,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聚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发现自己并不是很优秀,心理落差很大;再有一个是因为恋爱失败;导致心理底子弱,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产生自杀的想法。
四、如何提升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一)警惕外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削弱——德西效应
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德西在实验中,他选取了一些学生来单独解一些有兴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学生完成一个难题,得到1美元报酬,而控制组学生跟第一个阶段相同,无报酬。
第三阶段,为自由休息时间,每个学生想做什么,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很快!
而控制组(无奖励组)的学生有更多人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总结:父母很多时候尽量不要滥用奖励,过多的奖励机制不仅不会促进动机,还会减弱兴趣。
(二)德西效应应用举例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也就是说,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例子:小李有个爱好是捏泥人,他感觉自己可以赋予泥人情感,对此他经常下班就回家捏泥人,工资一大半都用在了泥人上。某一次,一工艺老板给了小李一次机会,请他捏泥人,不仅包材料,而且每捏一个给他10块钱。
小李非常高兴,这下好了,不仅可以高兴的捏泥人,还能够赚钱。可久而久之,小李虽然每天只捏10个泥人,可他感觉这成了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了。就这样,激情没了,之后捏泥人也就开始糊弄起来,最后甚至讨厌起捏泥人来,很不得立刻辞职,此生都不再捏泥人。
原来是兴趣,慢慢地因为物质奖励后,心中有了杂念,便觉得很痛苦。
如果家长想培养孩子一个兴趣,千万不要给物质奖励!也不要太严格要求孩子做到什么程度。家长只需要做好后勤和心理辅导就可以。
还有孩子做家务,或者考试考的比较好的时候,获得什么奖励等都是最好不要用钱来做奖励的。这样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不对等心理。用奖励(外部动力)破坏了(内部动机)主动学习的欲望。
包括企业很少采用奖金制度作为奖励,通常会采用奖状、通报表扬之类的。也是这部分的原因。
未完待续……